对无症状感染者认识尚有分歧,望开展摸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2 16:06:29
来源:中国科学报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jpg

4月10日,全球新冠肺炎累积确诊人数超155万,累计死亡9.5万余人,美国单日新增确诊3万人。国内数据方面,现存确诊2000余人,境外输入1141人,现存无症状感染者1097人。

    对于刚刚打完疫情狙击战的中国公众来说,境外输入和无症状感染者成为新的关注点。
    无症状感染者到底有多大威胁?是否会构成疫情的二次暴发?防疫常态化如何有序开展?《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了两位业内专家。
    《中国科学报》: 4月8日晚间,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发布《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管理规范》,提出加强对无症状感染者的管理。4月1日起我国也恢复了无症状感染者的统计公布。无症状感染者到底威胁大不大?是否会构成疫情的二次暴发?
    香港中文大学流行病学荣休教授唐金陵:这个规范的出台实际是让现行的做法更加规范并且持久,但仍然是在密切接触者、入境者等相关高风险人群中检测,并没有扩大到普通人群中。加强管理也能起到让大家安心的作用,并在过程中可以尝试更加精准的排查。
    现在大家关注到无症状感染者,跟我国疫情发展阶段有关。过去我们没有精力重点关注无症状感染者,现在疫情控制住了,只剩下境外输入和无症状感染者这两个可能的来源,所以有精力来抓。
    如果按照严格定义,无症状感染者指自始至终没有出现任何症状的阳性感染者,他们不咳嗽、不流鼻涕、不拉肚子,排毒的途径很少,传染性应该不强。还有一种可能是患者症状很轻,自己没有感觉或者没有到需要去看病的程度。如果包括这一部分感染者,无症状感染者的数量会多一些。但无论多少,我认为都不会引起二次暴发,至少在现在全社会高度警觉的情况下不太可能,不必恐慌。
    现在对无症状感染者的认识确实存在一些分歧,但不能忽略一个现实:社会上没有新发病人。我们靠什么实现的?就是隔离有症状患者和密切接触者,确诊的绝大部分病人都有明确接触有症状患者的历史,已经能把病毒控制到几乎消灭的程度,这就是无症状感染者不可能有很大传播力最有力的证据。
    匿名专家:无症状感染者的说法比较不明确。从传染病的角度讲,感染者分为隐性感染者(感染后不出现症状或者只出现不能明显感知症状的人)和显性感染者(感染后出现明显症状的患者)。我们目前公布的“无症状感染者”实际包括携带有病毒的隐性感染者和正在处于潜伏期的患者。这两个人群因为还存在有病毒,所以需要管理。
    从目前看,由于接近夏天,新型冠状病毒可能会与其他常见人类冠状病毒一样,进入夏季感染模式,发病人数下降,隐性感染人数增多。所以,留给这一波新冠病毒二次暴发的时间不多了,而且峰值应该会较低。不过,在今年秋冬季发生二次流行的风险可能比较大。
    《中国科学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首席专家杨炯日前表示,武汉市目前有一两万无症状感染者。存在大量无症状感染者是否意味着人群中已经形成了“群体免疫”?像新冠这样的烈性传染病,人群中有抗体的占比要达到多少才能形成群体免疫?
    匿名专家:从目前看,新冠病毒如同之前在人类中发现的冠状病毒类似,可能有较多的轻症甚至无症状感染者,所以,我国很可能也有一定的人群免疫现象存在,与国外的差距可能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但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确定。
    新冠的R0值存在争议,如果按照我国疾控部门的估计R0=3.7计算,群体免疫率达到70%才能形成群体免疫屏障。美国科学家则认为R0值可达5.7,这就需要人群免疫率达到80%以上。
    国外目前还没有形成群体免疫屏障,但正在形成,因为还有新发病人,不过新发病人数在某些地区已经开始下降。
    唐金陵:我觉得传染性这么高的疾病,人群感染率不高到百分之六七十以上,是控制不住的。就连武汉也远远达不到,武汉隔离措施很严,大部分人不太可能受感染。
    《中国科学报》:我国有先例证明无症状感染者有一定传染性,但针对性研究似乎比较少。国务院发布的规范中提出“国家支持开展无症状感染者传染性、传播力、流行病学等科学研究。”您认为针对无症状患者应该具体开展哪些方面的研究?
    唐金陵:我们对无症状感染者的感染性研究不够,可能是因为发现的总体人数比较少,不好研究。
    国际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日本的两项研究,分别对钻石公主号油轮上的630名感染者和武汉撤侨进行了数学模拟研究,分别认为17.9%和30.8%的感染者可能是无症状的。但是,这些研究不是普查出来的实际数据,而是通过数学模拟进行的理论估算。
    希望我们能有对无症状感染者传染性的研究,比如对其密切接触者的流行病学调查,通过他传染人的多少,直观判断出感染性强弱。但是这种追踪也不容易,因为一旦发现就被隔离了,只能追踪隔离之前的接触者。
    匿名专家:应该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学规律进行研究,关注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加强从无症状感染者体内分离病毒,从中寻找获得减毒株,研发减毒活疫苗的机会。
    《中国科学报》:王辰院士日前提出,通过核酸和血清学检测,对武汉等重点区域进行健康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从而对无症状者和群体免疫力摸底。能否解释一下这一做法的必要性?
    匿名专家:对重点地区进行核酸和抗体检测,有助于了解人群隐性感染率和人群免疫的状态,对于指导防控措施和管控政策的制订非常重要。
    因为目前的隔离措施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绝对隔离,对于新冠病毒这种可以通过气溶胶和接触传播的病毒来说,还是有很多传播漏洞的。例如,社区管理人员、警察和物流人员,还是会与不同的人群进行接触,在超市等购物中也可能接触,还有动物的感染,等等。
    正是因为有不确定性,才要进行检测,而不是瞎猜。
    唐金陵:武汉可以进行一次摸底检测,看看无症状感染者到底有多少。如果阳性率比较低,就不必要在全国扩大了,因为其他地方会更低。
    还要考虑到检测试剂假阳性的问题。试剂检测一般都达不到100%准确,现在国际上其他国家的核算检测也不要求达到100%准确,其他流感病毒检测方法也存在假阳性问题。
    在临床诊断时,很低的假阳性不是大问题。但在普查中,哪怕假阳性率为1%,放大到全湖北,数量也极大,比现在的病例还多。武汉的隔离措施很严,我想普通人群中新冠病毒的阳性比例不会太高,在比例较低时,假阳性的误差不可忽略。做血清抗体普查也一样,而且抗体的假阳性率可能更高。
    《中国科学报》:现在国外抗疫策略似乎确实是往“群体免疫”方向发展,北京提出了防疫常态化,在疫苗上市之前,我们是不是都得处于长期防备状态?
唐金陵:经过一场恶战,我们几乎把病毒彻底打垮了。没想到疫情在境外暴发,现在我们反而成了疫情洼地,如果病毒再次来袭,便处在高风险中。现在的主题就是严防境外输入和无症状感染者,阻击战变成了持久战。
    国外的疫情什么时候能结束?不好估计,可能一两年都不会消停。因为病毒在不同国家此起彼伏的流行,从发展趋势看,这颗病毒不可能被消灭了。
    正常来说,疫苗不会这么快问世。因此,我们目前的任务是防止疫情倒灌引起新的大流行。我们的优势是有控制疫情的经验,而且现在社会上已经几乎没有境内新增病人了,一旦出现,依靠隔离密切接触者这个法宝,也能控制住疫情。我相信新冠病毒在中国不会再大面积蔓延。
    匿名专家:目前我国的政策受国际疫情和他国政策影响大,而且基础研究依据不足,比较被动。应该成立科学的团队,对现状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然后再采取适当的措施,以小的代价获得最佳的效果。
    即使疫苗上市,我们也不能完全放弃其他科学的管控防疫措施,因为疫苗并不可能对所有人100%有效,且有不良反应的风险,不适合冒险使用,应先在重点人群使用。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