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评职称应靠医术不靠论文

发布时间:2016-11-06 14:32:39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jpg

近日,一则“巴西学术期刊大量中国医生论文涉嫌抄袭代笔”的新闻引发舆论哗然。还有另一则消息:近期警方破获了一个代发医药类论文的全国诈骗链条,被骗的医生竟超过两千人,资金量达数百万元。有人甚至编了顺口溜来讽刺这些现状,“教授不拿手术刀,学术会议到处跑,著名医生不坐诊,讲课费用收腰包。”

这两起引发社会反响极大的事件,指向了一个共同的原因:论文一直是我国医疗领域职称评定最重要的标尺,然而大量优质临床医生没时间写论文、基层医生平日接触的又都是些常见病,拿不出疑难杂症科研成果。无奈之下,部分人只得诉诸“非常手段”。对此,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认为,这一问题反映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评价方面存在着“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弊端;也反映出医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重学术、轻技术、重数量、轻质量的不良倾向。他表示,将完善医生职称评价标准,这种“唯论文论英雄”的现状有望改变。

据了解,目前医生评高级职称,普遍需要2到5篇SCI论文。然而,河南省肿瘤医院曹医生说,无论是内外科医生,临床压力任务普遍较重,门诊、会诊、病例讨论,手术做到晚上七八点更是常事,根本没精力搞科研,完成一篇论文大多需要3到6个月甚至更长,“基层比较忙,让他们期刊上发表论文,确实对他们要求挺高的。我认识的一些大夫,5、60岁了吧,就晋升副高一直评不上,技术没问题,论文卡的很严。”

一位基层从业多年的内科副主任医生也曾心酸的说道:“看到一些临床能力一般的医师,在发表了若干学术论文,就晋级专家行列,我心里不是滋味,像我们这种给患者看了几十年病的老医生,到退休都是副主任医师,有的由于不会写论文,也有的不想找人写论文,还顶着主治医生的头衔原地踏步,叫人心寒!”

对于县市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医务人员,郑州新郑市新村镇卫生院业务李院长说,他整个医院连一个副高职称的医生都没有,因为论文一般都注重研究疑难重症,而基层医院更多的是常见病、多发病。

虽然论文与职称直接挂钩,但在大部分医生看来,论文与提高医术,却几乎挂不上钩。一份调查显示,有接近六成的医生认为论文与自身医疗水平的关系不大。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认为,目前论文在晋升、奖金、评优中占了过于重要的位置,不仅容易出现学术造假,甚至会耽误部分医生精进医术。“基层医院它主要的不是要搞研究,它主要的是看重质量,把写论文写书作为医生评价的第一标准,导致医疗行业不注重临床,这对于提高我们整个的医疗水平、提高医院的质量可能产生不良影响。”

曹医生认为,在职称评定中,应该区分专注于临床和科研领域的医生,分别做要求,“就像考试一样,你是临床大夫,你主要考临床业务,其他的东西作为参考。你要是搞临床科研的,就把论文这块作为重点,然后临床作为一个加分项。”

人社部在去年11月出台过一份《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地方在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评职称时,论文、科研只作为参考条件而非硬性要求。接下来将研究制定一份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意见。通过完善分类评价标准,让该搞科研的重视学术水平,该重视临床技术的医生专注于实践能力。

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表示,“最主要的是实行分类评价。基层的医务人员,可能常见病、多发病的一些诊治专题报告或者病案分析资料更能够反映专业能力,这些就可能用来替代相应的论文要求。再比如,可以考虑推行代表作制度,重点考察研究成果的质量,淡化论文的数量要求,以免‘一刀切’的做法。还需要建立健全监督惩戒机制。在职称申报评审中注意建立职称申报诚信档案,同时建立失信黑名单制度,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实行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制。对于通过弄虚作假、暗箱操作取得的专业技术职称,予以撤销。”

医生的天职是治病救人,水平的高低是通过临床实践练出来的,而不是通过笔杆子写出来的,希望广大医务工作者更加注重自身专业素养,也希望主管部门尽快出台改革意见,将黑暗中的不法交易扼杀在摇篮里。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