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看病?会写SCI就行!——逼死人不偿命的论文导向该改了!

发布时间:2016-09-16 13:52:02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jpg

论文导向一直困扰科教界。SCI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研究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甚至到了“唯论文论英雄”的程度。汤森路透将SCI35.5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Onex Corp和霸菱亚洲投资公司,谷歌学术指标影响力日益增大,NatureScience等多家主流出版集团发声抨击SCI影响因子……在此,我们再次疾呼:逼死人不偿命的论文导向该改了!

论文——医生不能承受之重

对于外科医生,按理说评价标准应该是手术做得如何、挽救了多少危重病人,但实际的标准却是论文发了多少、影响因子有多少。这很荒唐,但现实情况就是这样——论文决定一切。无论是内科医生还是外科医生,论文都是评职称最重要的指标。

不管是高校还是科研机构、医学院还是医院,晋升职称还是年终考核,评国家奖还是选拔人才,论文都已成为最重要的指挥棒——许许多多的科教人员正无奈地被论文牵着鼻子走。

医生晋升职称有三个考核标准:临床、教学和科研。评审时临床、教学大家得到的分值都差不多,能拉开差距的就是科研。科研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发表的论文,一部分是承担的科研项目。而申请项目时又要看发表的论文,论文多就容易申请到课题;申请到的课题多,发论文的几率就高。所以说到底,最重要的指标还是论文。

现在对论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比如要评主治医生,原来的要求是2篇论文,在国内、国际发表的都可以。现在水涨船高了,至少要2SCI论文。

实际上,医生真的没有时间写论文。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无论是内科医生还是外科医生,临床任务都很重,可以说忙得四脚朝天。此外,医生还要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可谓身心俱疲。

一位三甲医院的外科副主任直言:“做科研、写论文只能挤时间,再忙再累也要挤时间。”作为一线临床医生,首要任务是集中精力面对病人、服务患者,但现在没办法,论文压力实在太大。“职称晋升、年底评优,如果发不了文章,就通不过。”

“每星期我都接到好几个电话,说可以帮忙代写论文、代写项目申请书。”他说,“现在帮忙润色论文、代写论文都成了公开的秘密,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许多国外公司也加入其中、趁机捞金。一些医生被逼得没办法了,就走造假这条路。越是到基层医院,造假现象越严重。”

回想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末引入SCI的时候,其重要目的之一正是对抗学术的不正之风。如今一看颇具讽刺意味。

发论文奖励重金

论文不仅与年终考核挂钩,成为发津贴和奖励的依据,不少高校院所和医院还对发“高水平”论文的教师、科研人员重金奖励。

据不完全统计,近90%的高校出台了发表论文的奖励政策,论文奖励成为教师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

具体奖励政策大致可分为4类:作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所在高校为第一署名单位,论文发表在《科学》、《自然》等顶尖学术刊物上,每篇奖励20万—50万元;SCI收录的论文分区奖励,一区论文每篇奖励1万—5万元,二区论文0.5万—3万元,三、四区论文0.1万—1.5万元;论文被EI收录,每篇奖励0.1万—0.9万元;论文被ISTP(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收录,每篇奖励0.1万元左右。

现在论文导向几乎到了无孔不入的程度。除了单位内部的职称晋升、年终考核、津贴奖金,国家相关部门的项目申报和结题、奖励评审、人才评价、院士评选、学科评估,以及五花八门的单位排序中,论文都成为衡量水平高低的重要评价指标。无论是评审专家还是被评估方,都非常重视评价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因子、被引用数,而不是其对科学发展的实质影响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

“从面上看,论文导向的滥用也十分严重:一是不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不分专业岗位特征,一概以论文为标尺衡量科技成就、研究水准、专业水平;二是在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忽视科技成果的内涵和价值,而仅凭论文数量、影响因子、领域分区、引用率等量化指标作简单化的判断。”中科院某研究所副所长胡明志说,在大多数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目前一般仅使用在SCI收录期刊发表的论文。在中文期刊发表的论文由于影响因子低,已经进入不了评价视野。

“现在无论是评科技奖励、重点基金,还是院士、‘杰青’等学术头衔和人才计划,有CNS(《细胞》、《自然》、《科学》三大期刊)论文的优先,没有CNS论文的看看影响因子,没有高影响因子的再看看有没有发表在某领域影响因子排名靠前的刊物。”胡明志说,“科研是非常复杂的高智力活动,评估考核却如此简单,的确值得反思。”

NatureScience等最强声音加入打击影响因子的行列,SCI墙倒众人推,是商业炒作还是为了科研的未来,或许二者兼有。不过现在,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学术评价都已经日渐完善成一个混合的系统,它既包括同行的业内评估,也包括利用SCI等指标进行的量化分析。但在我国,SCI的地位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日渐强盛。

调整卫生系列职称评审标准,降低论文数量要求,重视实践、医疗安全以及动手能力。对不同类别和不同级别卫生机构人员提出不同岗位能力和业绩要求,对主要承担临床任务的医生的评定强化临床导向,推出临床医生技术等级评价体系,重点评审其临床工作能力和业绩。这才是改革的大方向!通过改革,把医生从“论文枷锁”中解放出来,是每个人的期盼。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