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树义:战斗是永恒的主题
高压氧科主任 潘树义
海军总医院
医生的忙和累早已成为业内常态,用海军总医院高压氧科潘树义主任的话来说“上班就是进战场”。只是,他的战场没有硝烟,但却经常让人泪流满面,“来到高压氧科的大部分患者及家庭都是一部悲剧,他们大多都是别的医院
自称最接地气的
热心肠、急脾气医生
热心肠、急脾气、耿直而较真,感性而细腻。在潘树义身上,融合了侠骨和柔肠,也承载着无奈和希望。
海军总医院内科楼九层的高压氧科,在他出现的地方总能迅速围成一团。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从各大医院转诊而来的患者络绎不绝,各种问诊、会诊挤压着他所有的工作时间。他有两部手机,找他看病、询问病情及通过各种关系打来的电话,接连不断。
“有些确实挺可怜的,碰到无法救治的病人,我们内心也很挣扎。要不要告诉他们实情,这个话该怎么说,很矛盾。也害怕话说得太重病人无法承受。”他叹了口气继续说,“但无论怎样,看病总是要继续,这是一位医生的责任。”
他性格豪爽、雷厉风行。身在“高大上”的高压氧科却时常称自己是“最接地气”的医生。最有意思的是,爱较真儿的潘大夫却经常劝别人不要太较真儿,尤其是对待当下急剧增加的突发性耳聋患者,他总是说:“凡事都要想开点,没事儿别总是瞎起劲儿,跟人急,到头来伤害的不还是你自己?”有时亦会拿“NO ZUO NO DIE”这样的流行语幽默一把。
“我们主任对病人尽心尽力,虽然有时候较真儿,虽然可能会得罪人,但都是出于一番好心。”潘主任的助手李航医生说。
高压氧治疗几乎可以说是随着潜水医疗的发展而逐步兴起的,而伴随着煤气中毒、创伤救治及突发性耳聋的有效治疗,高压氧治疗的外延得到了拓展。
无法救治的情况” 。
据潘树义介绍,目前,高压氧综合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治疗各类重症神经损伤疾病。介入的阶段一般是在外科急救之后、康复之前的恢复治疗。之前,很多病患都意识不到恢复时期的治疗,造成“空窗”,现在,通过高压氧并配合药物治疗正好填补这一不足。
因潜水医疗兴起的高压氧治疗,在娱乐潜水如火如荼的今天得到了新的应用,治疗潜水减压病、气栓症疗效显著。
2008年 海军总医院高压氧科
首例减压病合并严重肺气压伤,双侧胸腔闭式引流术后患者的加压治疗。
2008年8月28日,当时,27岁的男性患者李某在水深24米处作业时,气泵突然失灵,在短短的20几秒内被压力顶出水面。李某出水后意识不清,呼吸微弱。胸片显示:“双侧气胸,右肺大泡”,医生先后采取了双侧胸腔闭式引流的治疗。
潘树义介绍道,患者入院时距发病未超过24小时,附加0.6MPa再加压治疗。患者舱内即转醒,呼之可应答,稳压时双肺呼吸音明显改善。出舱后继续给予营养支持、抗感染等治疗。患者加压治疗2天后完全转醒,智能及肢体活动能力逐渐恢复,9月30日出院时生活完全自理。
潘树义自豪地说:“海军总医院拥有的潜水加压舱,在北京及内陆地区独此一家。”潜水加压舱是治疗减压病的必需设备。设计压力12个大气压,可治疗各类减压病。近些年,他们积极开展对重症减压病的治疗,特别是针对减压病复合其他类型创伤的病例,专门成立了救治小组,在进行加压治疗的同时在舱内给予其他救治措施,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海军总医院高压氧科进口空气泵)
“神奇但并非万能”
高压氧治疗不是万金油!
高压氧治疗的神奇不胫而走,致使很多病患对高压氧的认识两极分化十分严重。潘树义表示,其实,高压氧治疗只是一种不同于药物和手术的物理治疗手段,“疗效神奇却也有限”。
每周一上午,是潘树义固定的门诊时间,曾经一位唐山的重度一氧化碳中毒的病人来找他,“潘医生,我们家孩子今年6月份煤气中毒,到现在都四个月了,高压氧做了70多次……”潘医生打断了孩子母亲的话,有些生气地回复说,一氧化碳中毒的最佳治疗时间是在24小时内通过高压氧的方式把有毒气体排出体外,这正是高压氧治疗的关键所在。
对于这些病急乱投医,把高压氧治疗奉为包治百病的病人,潘树义也颇为无奈,“病人也不知道到底高压氧能治什么,听说人家通过高压氧治疗康复了也就急忙赶过来,但是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不是所有病通过高压氧治疗就能康复,要视病人的情况而定!”
他表示,进行高压氧治疗的时机非常重要,不能盲目更不能乱用。“该做的要做,不该做的坚决不能做。认为高压氧治疗无用固是偏见,然而鼓吹高压氧治疗无所不能的也是扯淡。”潘树义的较真儿耿直可见一斑。
高压氧治疗 Tips
1.可增加机体的氧含量和氧储备,提高血氧的弥散距离,改善缺氧组织的供氧。
2.可以收缩血管,减少渗出,从而减轻水肿。
3.可以抑制厌氧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用于治疗气性坏疽、破伤风、牙周病及其它厌氧菌感染。
4.高压环境下可以使禁锢于体内的气泡变小或消失,据此可用于治疗减压病和气栓症。
5.可以增强放疗、化疗对恶性肿瘤的疗效,也可以用来治疗某些放疗所引起的副作用,如:放射性骨髓炎、放射性骨坏死、放射性脑水肿等。
潘树义· 另一面
坐镇“高压氧”的神经内科博士
如今,在海总的高压氧科,潘树义算得上是标杆式的人物。
虽然多数病人知道潘树义都是在高压氧科。但他说:“其实,我是神经内科的博士。”这其中原委颇可一说。
1986年,潘树义本科毕业后即从事神经内科的工作,博士毕业后进入到海军总医院。在神经内科工作十余年之后,才正式转到了高压氧科。对于转科,他说:“首先,是为了学科的发展。”高压氧、神外和耳鼻喉是海军总医院的三大重点科室,而高压氧又是其传统和优势学科。所以,顺理成章的,转科一事得到了院领导和同事的大力支持。
其次,他坦言,自己选择到高压氧科也是看到了其未来广阔的发展前景。他表示,因为高压氧科系军民融合专业,是涉及多学科的交叉学科,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他介绍道:“现在,我们的科室团队医护人员有近70人,其中有6位博士,10位硕士,专业覆盖神经病学,重症医学、高压氧医学、呼吸病学、心脏病学及老年病学等。可谓全科团队。”加之目前,海总高压氧科接管的病人主要是一些重症神经损伤治疗,自己所学的专业非但没有荒废而且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他心中的好医生标准
方寸之间
在说到一个好医生的标准的时候,潘树义不无感慨地说:“医生要慎重,要不断学习增长见识。好医生,就是在方寸之间。”
潘树义回忆说,几年前北医三院转诊过来一个病人,心脏骤停,在最紧要的急救阶段,北医三院做了正确的急救措施,同时急救医生意识到病人处于缺氧状态,将他迅速转至海总接受下一步治疗。“转到我们科时,病人虽然昏迷,但缺氧未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我们及时的给病人进行了高压氧治疗,一个月后病人康复出院。”后来这位病人回来表示感谢,“我当时就说,你最应该感谢的是北医三院,他们在急诊阶段判断得及时准确,这才给我们下一步的治疗打好了基础。”
家国情怀
说到另一个好医生的标准,“家国情怀”成了潘主任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1963年出生,有着34年军龄的潘树义说,“我最喜欢的一首歌就是《咱当兵的人》,就像歌词里唱的一样,‘咱当兵的人,说不一样,其实也一样。’”
他说,一位好医生,应当有崇高的职业道德,要具备高超的医学专业基础,同时还要有责任感、有担当,家国情怀很重要。“看到病人康复,是我们医生最高兴的事情,也是对我们最大的认可。”潘树义毫不犹豫地说。
“一个好医生应该努力成为一位哲学家。”这是潘树义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要辩证的看问题,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潘树义经常作为解释病理的开头语。
他很忙,搞科研、带学生,电话不断,除了每周一固定的门诊时间,一周七天,他几乎天天都在高压氧科接待各种托关系来找他的“游击”病人。内科楼九层的高压氧科医生办公室逐渐成为他的主阵地,战斗是永恒的主题。每当他看完一个病人目送他们离去时,他的身影像极了一位守望者。有时欢喜,有时无奈,但最多的是坚持!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webp (6).jpg
海军总医院高压氧科
(海军总医院三舱七门高压氧舱全貌)
1976年10月,海军总医院高压氧科由叶剑英元帅亲自题写科名并筹建高压氧舱,1995年7月被总后勤部批准为全军唯一的高压氧治疗中心。2015年,高压氧科获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目前,科室拥有 “三舱七门高压氧舱群”,配备自主研制舱内呼吸机和多功能生命体征监测系统,最高压力可达5ATA,可同时容纳40人进行高压氧治疗;拥有高低压两用舱,可模拟高空2万米、水下120(13ATA)米环境,多次保障航天员、潜水员训练任务;拥有实验动物舱,满足院内外同行临床科研需求。
潘树义介绍说:“此外,我们率先在国内建立了高压氧科专科病房和重症监护单元,床位数量80张(包括重症监护单元14张),形成了以重症神经损伤治疗为特色,预防、保健和治疗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