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从一份指南开始,小编和你聊聊高压氧的那点事,值得一读。
《2018年美国卒中协会/美国心脏协会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管理指南》内不推荐给AIS患者应用高压氧治疗,除非考虑气体栓塞。理由是高压氧治疗AIS患者(非气体栓塞患者)的数据较少,显示高压氧治疗无获益[114]。高压氧治疗会导致幽闭恐惧症和中耳气压伤,以及增加癫痫的发作风险。高压氧治疗仅被推荐应用于临床研究或脑气体栓塞患者。
高压氧副作用,不讲发生概率,是不准确的。
高压氧治疗的副作用有气压伤、氧中毒、减压病,但发生率均很低。氧中毒和减压病的发生尤其罕见。气压伤常见是中耳气压伤,其预后较好。“美药管局提醒高压氧疗并非包治百病”一文中说“高压氧疗可能会让患者受到窦痛、耳压、关节疼痛等轻微伤害,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瘫痪、空气栓塞等”,有点危言耸听。由高压氧疗法所致患者“瘫痪、空气栓塞”病例非常罕见,是个极低概率事件,国内未见报道(参考:王浙主任在丁香园一篇文章内的评论)。北京朝阳医院高压氧科近40年来已应用高压氧治疗一百余万人次,尚未发生1起“瘫痪、空气栓塞”事件。(参考:高春锦有话说:高压氧疗法到底是什么?高春锦教授为亚太潜水与高气压医学会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高压氧科教授)。目前,尚无文献资料提示,高压氧治疗导致瘫痪及空气栓塞的报道。如不讲副作用发生的概率高低,而大谈其严重性,无疑有误导之嫌,使人因噎废食。
另外,幽闭恐惧症患者,在任何狭窄的空间都会恐惧,与高压氧舱是无关的。幽闭恐惧症作为高压氧相对禁忌症,高压氧医务工作者在评估病情时,均已排除。
癫痫,分原发性癫痫和继发性癫痫,如果是继发性癫痫,按照高压氧治疗机制,对其反而起治疗作用,其中有人在1986-2001年间,曾用HBO治疗外伤(颅脑伤)性癫痫29例,有效率达100%,其中显效率约78%(参考:陶恒沂,蒋功达.高压氧的临床应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5.3.)。而且患者因为病情需要高压氧治疗,在治疗之前,高压氧医护人员都会进行病情评估,如果发作频繁,治疗之前也会用药预防控制,纵然在舱内发生癫痫,也有相关预案和治疗措施,但其癫痫发作本身不是由高压氧引起的,而是其自身疾病引起的。
在10000次高压氧暴露下,约有1.3次癫痫发作,如果排除低血糖性癫痫发作,其真正的发生率可能只有0.65次(参考:陶恒沂,蒋功达.高压氧的临床应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5.3.)。
氧中毒在舱内发生概率极低,按照高压氧基础理论,2ATA连续吸氧2-3小时,2.5ATA连续吸氧1.5小时,3ATA连续吸氧1小时均是安全的。另外,中间还会有休息时间,如吸氧60分钟可分为吸氧30分钟2次+中间休息吸空气5分钟,更加降低了发生氧中毒的概率。
而且,高压氧医学在我国应用几十年来,极少有发生氧中毒的情况报道。特别是,经过高压氧医学前辈们的努力,治疗方案越来越完善。
按照常规治疗方案,规范操作,不会有氧中毒的情况发生。并且,如有氧中毒的前驱症状,操作台前的医护人员也会按照预案处置,提示患者摘下面罩改吸舱内空气,即可缓解和阻止所谓的‘’氧中毒‘’的发生。
减压病,按照高压氧基础理论,在2.25ATA治疗压力下,无论减压时间多快,不会发生减压病。而目前大多数治疗方案在2ATA,按照理论不会发生减压病。(参考:肖平田.高压氧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09.)
中耳气压伤,为高压氧临床最常见的副作用,因为高压氧治疗压力高于1个大气压,主要是加压阶段,舱内压力逐渐缓慢升高过程中,舱内的压力变化,让大家有一种就像乘坐飞机或坐高铁钻山洞时突然感觉耳朵闷感觉是一样的。实际上中耳气压伤在高压氧舱发生率低,因为高压氧医务工作者熟悉掌握此病,治疗前会教患者进行中耳调压的各种方法,首次治疗患者应用药物预防,治疗压力匀速上升,舱内监控对讲系统严密观察处置,无法适应的患者可出舱。只要患者清醒并能表达不舒服,一般几乎不会发生中耳气压伤。
另外发生率有文献报道虽然为1%,但绝大多数是轻微的,无需特殊处理,暂停高压氧治疗后可自行缓解。或是因感冒引起耳咽管通气功能不良,所致的不能正常适应加压阶段的调压,暂停高压氧治疗几天,感冒好转后,即可再做高压氧治疗。
《2018年美国卒中协会/美国心脏协会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管理指南》高压氧治疗无益第114篇参考文献里的真实说法。Use of HBOT as routine therapy for people with stroke cannot be justified by this review. Given the small number of participants in the included trials, we cannot be certain that benefit from HBOT can be excluded. 使用高压氧作为卒中患者常规治疗不能被本综述所证明为合理的。鉴于纳入试验的参与者人数较少,我们无法确定可以排除高压氧对脑卒中患者的益处。指南只接受了第一句话的结论,却自动忽略了第二句话。
相关背景
很多国家制订出台的各种疾病诊疗指南,主要是为医疗保险服务的。凡是指南中明确指出可以采用的诊断和治疗项目,就可以划归到医疗保险的报销范围内;凡是指南不推荐的项目,就不能报销,临床医生基本上就不会采用,除非患者另外再增加私人保险。保险公司首先是从经济角度出发,在总金额固定的情况下,保险公司会根据不同的疾病,给予不同的报销政策。(参考:余力生,杨仕明. 多中心临床研究对我国突发性聋新诊疗指南修订的推动作用.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5,50(06):441-442.)
高压氧治疗卒中在美国仍然没有获得承认和批准,属于 Off-Label,很多保险公司不报账,大多数病人需要自费, 同时,美国高压氧医生在走钢丝,在夹缝中生存,很多医生继续用高压氧治疗卒中病人。(参考:卒中茶后(65)高压氧治疗卒中的是与非)。
一位高压氧同行的女儿在德国留学,期间去法兰克福医院高压氧科参观交流。得知做一次高压氧治疗收费200多欧元(折合人民币1600元),一个疗程(10次),需要1万6千元人民币。她的老师每个月工资也就两千多欧元(不到2万人民币)。
中国高压氧治疗收费,每个省份均有差异,座位收费在50-160元不等,纵然是急救单独开舱治疗,一般在六七百左右,相比国外单纯高压氧治疗1600元每次,依旧低廉。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综上,这份指南针对高压氧治疗部分不具有权威性,一是保险公司限制报销范围,二是氧舱数量不多,三是前2点决定了不会有大样本。
高压氧治疗脑卒中机制下列观点参考(卒中茶后(65)高压氧治疗卒中的是与非)。
实际上,自从1981年 Astrup 等人提出卒中梗死核心区和半暗带理论 - Ischemic Core/Umbra and Penumbra 之后,保护半暗带生存就成为全球卒中学者的共识。卒中后梗死核心区和半暗带能活多久呢? 过去的共识是梗死核心区大概在卒中10分钟后就基本死亡了,而半暗带在6小时左右基本死亡。这个半暗带法则可能指导了现在的临床实践,所以溶栓取栓都要求在卒中后6小时之内。
最先挑战半暗带理论的人大概是美国神外医生 Robert Spetzler 团队,他们在1978年给一位卒中七年后的病人实施颅内外动脉搭桥术后,病人视觉恢复了(这例估计是眼动脉恢复血供,与半暗带无关?)。丹麦的 Tom Olsen 在1986年总结了 Spetzler 颅内外动脉搭桥几十例手术的结果,并且由此现象推论有 “慢性半暗带 - Chronic Penumbra” 存在的可能。
也就是说卒中后半暗带可以生存很久,而且一旦血液复流后神经组织功能即可恢复,否则如何解释卒中病人多年后血管再通症状好转?
另一个公开挑战半暗带理论的是美国的高压氧医生 Richard Neubauer,他1990年在 Lancet 上发文提出 “空转神经元 - Idling Neuron” 的概念:卒中后半暗带的神经元并没有完全死亡,像汽车在空转,虽然没有前行,但是仍然生存。
那么卒中后半暗带到底能生存多久呢?
Neubauer 以一个右侧大脑中动脉卒中14年后的女性病人为例,高压氧治疗一年后恢复了部分功能。因此 Neubauer 认为高压氧可以使 “空转” 的神经元恢复功能。
同时这个病例提示卒中14年后半暗带仍有生存而且在有氧条件下神经细胞恢复了部分生理功能。(Neubauer RA, GottliebSF, Kagan RL. Enhancing “Idling” Neurons. Lancet 335: 542, 1990。)
高压氧治疗卒中的机理大概有如下几点:
一是在脑血管被阻塞造成卒中后,体液中的 “高浓度” 氧可能经由其他途径到达尚生存的半暗带和周围低灌区 ,使 “休眠 - Dormant” 神经元恢复功能。
二是高压氧治疗改善局部脑氧含量,有可能帮助提高低灌区神经元的可塑性,促进梗死区周围组织去代偿坏死神经元的功能。
三是神经系统修复重建增加了对氧的需求量,而卒中后血管阻塞,氧含量更低,所以卒中病人长期使用高压氧应该有益于修复和神经血管再生重建。
小编思考
高压氧有时针对病史有很多年的其他疾病患者,有的也有治疗效果,改善了患者病情,这种有效的个例是否其发病机制正好与上述缺血缺氧区的细胞处于空转功能有关?
当然高压氧治疗要讲究时机、时效、疗效效果评价,也讲究治疗适应症和禁忌症(参考:《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分会高压氧治疗适应症2015版》,《医用高压氧舱安全管理与应用规范》),只有在符合适应症并恰当的时机、时效、疗程的情况下才发挥最好的治疗作用。
学术讲究“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也有国内专家建议脑梗急性期不宜做高压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说高压氧和亚低温的疗效和安全性还需开展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证实,但指南中针对此句话未标注相关参考文献。这些均属于合理的学术探讨的范畴。
而直接把已被实践证明有效的治疗,否决排除在外,则是不严谨、不合理的学术探讨。让人想起指南针对取栓的历史,从2007年版的指南算起,在这十年的更新历程中,急诊取栓治疗从不被推荐到推荐6小时内的急诊取栓,此次指南更是根据最新的DAWN研究和 DEFUSE3研究结果将部分患者的取栓时间窗扩展到24小时。(参考:漫漫十年取栓路-2018年美国脑卒中指南解读)。
因此,高压氧医学的发展及患者利益最大化的需求,迫切需要高压氧医学的专家们与脑血管专业的临床专家们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尽快拿出大样本、大数据及循证医学的证明。进一步推动高压氧医学在卒中及其他疾病治疗的规范化发展。更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应用高压氧医学治疗缺血缺氧相关疾病的理论及临床水平。减少、减轻缺血缺氧相关疾病在救治及康复过程中产生的并发症、后遗症,减轻家庭负担、社会负担,造福广大群众。
高压氧科建制和发展前景
很多大众和医学生都不知道或不了解高压氧,实际上高压氧治疗历史悠久。而每个医院对高压氧的科室定位也各有不同,有的为临床科室,有的定为医技辅助科室。
在我国,高压氧舱,以多人空气加压氧舱居多。规模,有六人八人的、十余人的、二十多人的,还有50多人的。这些高压氧舱,装备于各级医院。
在2015年文献统计,全国就现有氧舱近5000台,已超过世界各国氧舱数量之和(参考朱涛,沈国理,王一芾, 等.医用高压氧舱安全事故分析与预防[C].//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十五次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398-398.)。目前,国内现有氧舱近6000台,更加超过世界各国氧舱数量之和,说明我国在高压氧治疗的样本和疾病例数更具有话语权。
高压氧舱使用、管理均有相关法律法规(参考:《TSG 24-2015 氧舱安全技术监察规程》;《422-2013高压氧临床应用技术规范》),并严格执行;氧舱的医护人员(医疗)和工程技术人员(工程设备)分别实行各自专业所须的上岗证制度,上岗培训及考核要求参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参考:《TSG 24-2015 氧舱安全技术监察规程》;《422-2013高压氧临床应用技术规范》;《医用高压氧舱安全管理与应用规范》),各省份均有高压氧质控中心,负责本省份高压氧质控管理。
目前在我国,高压氧有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医学分会,有学术杂志《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高压氧医学的专家有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高压氧医学的医师,有本科、也有硕士研究生、亦有博士研究生。
高压氧科室实际上为临床科室,如有的医院高压氧科为有门诊、急诊、病房和治疗大厅的临床科室,拥有专门的治疗团队,并承担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任务;有的医院高压氧科成为综合多学科板块,具有卒中单元和康复单元,高压氧治疗加脑血管介入统称《高压氧神经内科》;有的医院高压氧科室有十几个床位的监护室并配有康复治疗区(有康复治疗师);有的医院高压氧有好几个舱群,配备《ICU舱》,其高压氧病区有三层楼。
结束语
小编作为高压氧医务工作者的一员,加入了一些高压氧专业交流的微信群和QQ群,来自全国各地的高压氧医务工作者每天进行临床经验交流,不定期有专家在群内进行专题讲座,各地各省份也每年多次召开不同主题的高压氧学术会议,高压氧每年均有全国性学术会议 、亚太潜水与高气压医学学术会议,首届亚太潜水与高气压医学学会的主席就是我国的著名高压氧医学专家高春锦教授。更有高春锦、王培嵩、王钢、高光凯、潘树义、程晋成、王有存、杨晶、龙颖等国内很多著名专家及港澳台地区高压氧专家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这些都在侧面说明高压氧科人才队伍和发展不断壮大,专业化和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我国高压氧也在世界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英国一位英国教授说19世纪是英国的,20世纪是美国的,21世纪将是中国的。从医学角度上讲,19世纪是肺时代,20世纪是心脏时代,21世纪是大脑时代。20世纪心脏科学发展较快,但大脑科学进展缓慢,所以21世纪中华民族应当不负重托,把脑科学往前推进。护脑是高压氧科学重要内容之一。(参考:肖平田教授在丁香园一篇文章内的评论)。
高压氧除了在脑卒中、脑出血、颅脑外伤、脑复苏方面进行常规治疗外,在儿童自闭症等方面也开展高压氧治疗(参考:北京朝阳医院微信公众号《关爱星星的孩子-高压氧给治疗儿童自闭症(孤独症)带来新希望》),有的公益组织看到这篇文章后开始资助相关人群进行高压氧治疗。
综上,在高压氧医学方面,我国已经走在前面,理论上,技术操作上,临床经验上已与传统的高压氧治疗完全不同了。不要用老眼光来看中国今天的高压氧治疗(参考:肖平田教授在丁香园一篇文章内的评论)。也不能盲目照搬国外相关指南,而不去了解和关注国外指南制定的背景。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结束语小编在会诊回科室的路上,碰到经高压氧治疗已完全苏醒的“植物状态”的患者坐在轮椅上,向你招手,家人充满了幸福的笑容相互凝望,作为高压氧医务工作者,心中充满了欣慰感。
路漫漫其修远兮,高压氧的规范诊疗和精准治疗,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高压氧医务工作者参与和制定相关疾病治疗的指南,也是努力的方向。
历史的年轮在不断前行,我相信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论您对高压氧是怀疑、信与否,十年后,你且看它。
本文所讲的仅是小编个人观点,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