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空气”不一样 发生在高压氧舱内外的故事

发布时间:2002-03-15 00:00:00
作者:佚名
来源:新民晚报

    严冬季节是煤气中毒的高发季节,因为很多市民往往在门窗紧闭的情况下使用煤气沐浴、做饭。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一月份,上海市就有近百人发生煤气中毒。谁能扼住煤气这个“毒杀手”的魔爪?将中毒者及时送进高压氧舱进行抢救,是对付“毒杀手”最有效的办法之一。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高压氧舱———长海医院高压氧舱,看到、听到许多发生在高压氧舱里里外外的故事。

病人在这里苏醒

走进高压氧舱房,仿佛走进了一部科幻影片的场景,因为眼前的3座高压氧舱有点像飞船上的太空舱———圆圆的顶,形状和蒙古包有几分相似。30多年来,有近30万人次的病人进入这座高压氧舱接受治疗。氧气在高压下更容易溶于血液,所以高压氧舱对缺氧、缺血性疾病疗效显著。很多煤气中毒病人就是在这里从死亡边缘被拉回来的。

在高压氧治疗科主任刘青乐大夫的指引下,记者透过观察窗口往高压氧舱里看,只见其中一个坐舱里病人们正围成一个圈坐着,每个人都戴着一个面罩,一进一出两根导管供病人们呼吸高压氧;另一个是卧舱,正躺着一个病人,她的喉管几天前被切开进行手术。病人一次进舱,要两个半小时后才能出舱。

一个多小时后,记者拦住一个刚刚从舱内出来的病人。这个病人叫岳金良,是江苏人,如果没有他爱人的介绍,记者很难相信这是一个曾经昏迷几年的煤气中毒病人,因为眼前的他生龙活虎、能说会道。但他爱人告诉记者,去年初岳金良刚刚苏醒过来时,意识模糊,只要尿急,他不管什么场合,有没有旁人,拉开拉链就“随地小便”。岳金良原本是个制作胎毛笔的能工巧匠,煤气中毒差一点把他变成一个植物人。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高压氧舱的治疗,找回那个心灵手巧的自己,重新制作出精致的胎毛笔。

像岳金良一样,因为煤气中毒来进行治疗的人不在少数。一个中年男子捋起右手的袖子,把手臂上的伤疤给记者看。这位病人在家里洗澡时,使用煤气热水器,他又怕冷,就把电热油汀搬到浴缸边,结果一氧化碳中毒,昏倒在地上不省人事,一条手臂硬生生地被炽热的油汀“烤糊”了。类似的情况还有一位上海财经大学的朱老师,他在洗澡的时候发生煤气中毒现象,昏迷在浴缸里,同时水龙头又发生故障,只出热水,不出冷水,结果身体一侧的胸部、手臂被严重烫伤。而救治这类煤气中毒又伴有皮肤烫伤的病人,正是高压氧舱的“强项”。

时刻准备着救人

一氧化碳中毒、自缢、溺水等疾病是突发性疾病,病人可能在一天中的任何时间送到医院。为了提高病人的救治率,高压氧治疗科的医护人员坚持“病人什么时候到,我们就什么时候到”的原则。经常是在寒冷的夜里从热乎乎的被窝里出来,经常是从久别朋友聚会的餐桌旁出来,经常是从生病的孩子身边出来……但医护人员没有半句怨言,因为他们知道,哪怕一点点耽搁也是对病人生命的威胁。

抢救煤气中毒病人永远是以“秒”作为时间概念的。曾经有一个丹东的家庭,一家三口煤气中毒,在当地医院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除了父亲已经苏醒,母亲和孩子都危在旦夕。听说长海医院在这方面有特长,他们就争分夺秒地包飞机赶过来。医护人员当时已经下班,但一接到消息,就火速赶到高压氧舱,轮流给病人翻身、拍背、吸痰、喂药、进高压氧舱吸氧……一连两个星期过去,终于看到了母亲睁开眼睛,几天后病房内又传出孩子的哭声。

还有一个晚上,医生正准备休息,忽然电话铃声响起:有一个自缢病人需要紧急抢救!医生立刻赶往高压氧舱。原来,病人夏小三是个毒贩子,因为贩毒被五角场派出所抓获,收容后还没来得及审问,夏小三趁警察出去不到5分钟的空隙,解下自己的鞋带、羽绒服腰带,在门的拉柄上结成一个绳套,脖子往圈里一钻,朝地上一坐,想上吊自杀,幸亏被警察及时发现。

送到医院时,夏小三深度昏迷,面色青紫、肿胀,呼吸浅慢,血压也不稳定。夏小三是警方跟踪两年的一个毒贩子,如果她死了,好不容易找到的线索就断了,潜伏在她后面的更大的毒贩子就有可能逃之夭夭,侦破工作将十分困难,送病人到医院的几位警察在高压氧舱外急得直转圈。

医护人员紧急开舱实施抢救工作:捏皮球、脱水、兴奋呼吸……一系列的措施实施下去,医护人员一直忙到深夜,终于看到犯罪嫌疑人慢慢地睁开了眼睛。

这里的医生像亲人

进了高压氧舱,医生给病人陪舱护理,就是“同呼吸,共命运”;出了高压氧舱,医生还是像亲人一样对病人百般呵护。

一次,一个来自安徽的青年民工在工地施工时一氧化碳中毒,昏迷了两天两夜才醒来。第3天,小伙子继续来接受高压氧治疗,细心的医生见他有气无力的,症状又不像中毒引起的,就上前询问原因。小伙子这才委屈地说:“老板只管我的医药费,其它费用一概不给,我现在身上一分钱也没有,已经好几天没有吃饭了。”刘大夫马上拿出钱给小伙子买饭吃。

事后,医生还帮助小伙子打官司。当小伙子从那个狠心的雇主手上接过2000元赔偿金后,第一件事就是跑到长海医院,冲着医护人员扑通一声跪下,脑袋磕得地面咚咚直响。

还有一次,一个行动不便的孤老汉气喘吁吁地来到高压氧治疗科,说要看病,但他挂的号却是心内科。为了让病人少跑路,治疗科主任刘大夫对他做了耐心细致的检查。结果发现,老人血压很高,双腿浮肿,还伴有其它神经症状。为了防止病人发生意外,刘大夫让病人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亲自为病人去取药。

病好后,老人又颤巍巍地特意从家里赶来看望刘大夫,千恩万谢,临走时从口袋里摸出两包“前门”香烟,硬要刘大夫收下;见刘大夫不肯要,他又在自己的口袋里摸了半天,连一角一角的硬币都拿出来了,说:“我就只有这17块7毛钱,你一定要收下,去买包烟抽吧,遇到你这样好的大夫,是我老头的福气……”刘青乐激动地把钱塞回老人的口袋,告诉他:“我不抽烟,我更不能额外要您老的钱!”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