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兰素史克在华行贿事件再起波澜
时隔三年之久,葛兰素史克(GSK)在华行贿事件又起波澜。
2 月 9 日晚间,GSK 发布 6 - K 财务报告披露信息显示,2014 年曾引起轩然大波的 GSK 在华行贿事件并未画上休止符,英国监管方仍要求 GSK 方面提供更多的信息协助调查。
图片来源:GSK 公告
具体而言,GSK 在报告中披露,英国重大欺诈犯罪调查署(Serious Fraud Office ,简称:SFO)2014 年开始调查了 GSK 在中国等多个国家的商业运作中可能存在的行贿行为,GSK 方面向英国 SFO 提供了其聘用第三方顾问的相关信息,同时也回应了美国司法部以及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供更多案件相关信息的要求。
图片来源:SFO 官网
SFO 于 1988 年在英国设立,专门负责 500 万英镑以上的贪污贿赂等重大犯罪案件的侦查工作。SFO 官网信息显示,GSK 行贿案于 2014 年 5 月 27 日公布开展调查,最近一次的信息更新时间是 2016 年 4 月 28 日,而迄今为止,该调查仍未披露最终调查结果。
这项调查缘起于轰动一时的 GSK 在华行贿案。2013 年,GSK 子公司涉嫌在华行贿占有不当市场竞争地位并推高药价,被处以 30 亿元的“天价”罚款。这之后,英国及美国方面跟进了相关调查。2016 年 9 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因 GSK 在华行贿行为对其处以了 2000 万美元的罚款。尽管最终同意支付罚款,但 GSK 对其是否存在不法行为的表态却模棱两可,既不否认也不承认其存在不法行为,仅同意在未来两年改进自身的合规体系,并及时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汇报这些改进。
2 月 7 日,GSK 发言人通过电子邮件表示,“2016 年司法部完成了对自己的调查,并表示不会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但 SFO 和英国司法部对此拒绝置评。
英国方面的调查则迟迟没有给出下文,这似乎成了一把悬于 GSK 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也难怪 GSK 会在其财报中强调“由于不能估计调查结果的潜在财务影响,因此未在账目上进行处理”。
而且,GSK 在华行贿时间被曝光后,其曾雇佣外籍私人侦探韩飞龙及妻子虞英曾来调查举报该公司行贿的员工。韩飞龙和虞英曾之后因非法获取公民信息被中国政府判刑两年。韩飞龙夫妇曾多次表示自己是被葛兰素史克公司骗了,归国后的二人将 GSK 告上法庭,并向该公司索赔。但是 GSK 认为他们的指称没有根据。最终,法院驳回了韩飞龙夫妇的诉讼请求。
GSK 事件之后,多家跨国药企在华的业绩都受到一定影响,有评论认为这是跨国药企在华 30 多年来的最大危机。但现在来看,跨国药企并未因为 GSK 事件完全收敛行贿这一不合规行为。
英国广播公司近日报道,希腊总理齐普拉斯(Alexis Tsipras)向议会提交了一份针对瑞士制药商诺华(Norvatis)公司行贿的调查文件,包括两位前总理及八名业已卸任的部长都牵涉其中。据报道,诺华制药对政府官员的贿赂金额总计高达 5000 万欧元,约合人民币 3.9 亿元。
而诺华在行贿事件方面也并非初犯。据《韩国先驱报》报道,2016 年 8 月,诺华 6 名高管被韩国检察机关起诉,被指控向医生行贿超过 200 万美元以刺激医生处方。
与此同时,有 6 家出版机构组织和 15 名综合医院的医生也因诺华遭到了指控。诺华涉嫌为 6 家出版机构组织的学术活动提供赞助,并以专家出席费的形式对医生进行了贿赂。两项调查都于去年春天结束,诺华方面支付了一小笔赔偿,并停止了相关 3 种药品的销售。
在中国和日本,诺华也存在“不良记录”。路透社报道,2016 年 3 月,诺华因向中国医疗专家行贿在美国被罚超过 2500 万美元。该公司在日本也因为违规参与由医生主导的临床研究和隐瞒药物副作用等行为而被调查和罚款。
“羊毛出在羊身上”,制药公司行贿支出最终的支付方还是政府和病患,虚增的成本对于支付方而言是巨大的负担。而作为跨国药企,这种负担的转价还会被放大,所产生的价格示范效应对于药品市场的危害极大。
希腊总理齐普拉斯就曾表示,希腊是其他 55 国药品定价的风向标,诺华通过行贿方式提高药价,最终带动了 55 国相关企业产品涨价并获得高于正常的盈利。
行贿现象屡禁不止,药企在这种行为下面临极大的合规风险,买单方花费了不必要的药品成本,而医生则面临了被调查处罚的风险,似乎是构成了满盘皆输的局面。这种局面如何得到扭转?药企与医生及患者如何形成良性的互动渠道?这似乎是每个决策方都需要长远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