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树森院士论文被撤,接下来该做些什么?

发布时间:2017-02-22 09:13:44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jpg

浙大一附院郑树森院士团队去年 10 月在国际肝脏杂志发表一篇研究论文,今年 2 月被杂志撤销,引起轩然大波。

笔者将从下面三个角度对这一事件进行 解读:

1)发生这样的事情,是老外对我们中国作者有偏见,故意挑我们刺,还是我们自己的确有重大问题;

2)事件过程中,郑树森院士团队以及有关单位的应对有什么错误;

3)现在还能做点什么来减少事件带来的伤害。

这篇论文发表时间是 2016 年 10 月,研究对象是从 2010 年 4 月到 2014 年 10 月(四年半的时间内),在浙大一附院接受肝脏移植的 564 位患者。三个月以后(也就是今年 1 月),杂志发表来自澳大利亚和以色列 3 名学者的评论,认为浙大一附院进行的肝移植器官涉嫌来自死刑犯。鉴于读者的顾虑,杂志要求作者做出解释。作为论文的通讯作者,郑树森院士作出书面回应,声明“所有移植器官均来自捐赠者的,而非死刑犯”。 杂志对这样一个回复不认可,写信要求浙大医学院给出官方解释,没有得到任何应答,做出撤销论文的决定,并终身禁止郑树森院士团队投稿。

郑树森院士团队以及浙大医学院在处理过程的两个关键节点上出现了重大失误。

第一,杂志就器官来源询问作者的时间。通讯作者给杂志的回复是 “所有移植器官均来自捐赠者的,而非死刑犯”这样一个声明。问题是,这个描述白纸黑字写在论文里面,质疑器官来源的学者发表评论之前已经看到这样的声明,杂志主编在询问作者之前同样已经看到。看到了还问,说明人家有顾虑,不相信。这个时间,作者应当做的是给出一个合理、对方能够接受的解释,打消对方的顾虑。

杂志在作者这里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但并没有因此直接撤稿,转而要求浙大医学院给出官方解释,这一点做得老到也很厚道。遗憾的是,浙大医学院对杂志的要求置若罔闻,这是第二个重大失误。出现这样的失误,有下列这么几种可能:

1)领导和下属们不够勤快,不看电子邮件;

2)领导并不重视国际肝脏杂志,认为没必要对杂志的质疑作出回应;

3)领导认为没事,杂志拿不到确切证据不能撤稿;

4)领导认为,文章撤就撤了,对浙大医学院造成不了什么影响。

前几日“知社学术圈”中有评论表示:

1)国际肝脏杂志没有确凿证据表明浙大一附院移植器官来自死刑犯,决定撤稿,草率并违背科学精神;

2)质疑研究器官来源的学者别有用心,故意把脏水泼到我们中国作者身上。

对以上两点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原因如下:

学术界信奉的是规则不是法律条文,涉及伦理问题,学术期刊只要有理由怀疑,就可以也应当撤稿。不需要确凿证据,疑罪从有。说其他学者的质疑是阴谋论,从根源出发,有两种可能:1)不懂国际学术圈的基本规则;2)故意偷换概念,混淆视听。

知社学术圈的评论看着好像非常爱国,其实对我们自己有很大的伤害,因为中国器官捐赠数据是公开的。中国器官移植基金会的纪录显示,论文研究发生的时段,2010 年 4 月到 2014 年 10 月,中国肝移植病例总数为 1910 例,其中浙大一附院 166 例。而根据论文中的报道,这个期间浙大一附院肝脏移植 564 例,所有器官来自合法捐赠,基本事实相互矛盾。如果扛着不认,就等于把中国移植事业推向审判台,把学术规范问题变成了政治问题。

无独有偶,杂志作出撤稿决定的时间,中国国家代表团恰巧在梵蒂冈参加“反对器官贩卖全球峰会”,处境非常尴尬。代表团成员、卫生部原副部长黄洁夫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迅速做出反应,打电话给郑树森院士对质。对此,郑院士表示:1)数据是下级医生整理的,他不知情;2)他将严格处理此事。了解情况以后,黄洁夫当即发表声明,支持 Liver International 杂志的撤稿决定。

而走到现在这一步,这次事件却远远没有结束。第一,作为通讯作者,郑院士需要给杂志一个正式的回复,承认数据是编造的。第二,也是更加重要的,需要启动正式调查,公布调查结果。人家杂志怀疑的不是你编造数据,而是更大伦理问题。只有让别人百分之一百相信数据是编造的,才能消除伦理方面的嫌疑。因此,调查报告不能仅仅是一个结论性的文件,必须全过程地还原造假的细节。比如,哪些人参与了编造?每一个人具体编造的是什么?是原始病案?还是表格形式的原始数据?做统计分析的又是谁?564 个病例中,有多少是真实的?有多少是编造的?只有彻底披露事实的细节,才能把“造假”这个罪责落到实处,才能解除别人对更敏感话题的顾虑。

而对于这个事件的调查者,必须是一个独立的特别委员会。这里的“独立”有两个基本要素:

1)调查组的每一个成员必须和这个事件无关。郑树森院士是论文的通讯作者,只能是被调查的对象之一,不能是调查组成员。

2)调查组的组成单位必须和这个事件无关。浙大一附院和浙大医学院都已经卷入这个事件,不可以作为调查的主题,只能接受和协助调查。

希望笔者的解读能对医院领导层以及各位作者敲响警钟,避免相似的事件再次发生。

作者简介:

张科宏教授(长青藤医学咨询创始人、原哈佛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于 2007 年从哈佛大学回国,专业从事医学咨询和编辑工作,在医生群体中有极高的声誉和影响力。他在丁香园论坛上的专帖《您的论文大家修改》点击量高达 16 万次,他创立的《白话医学研究》公众号微视频每期阅读量高达 1000-5000 次,他撰写的《说服 SCI 审稿人》一书由协和医科大学校长曹雪涛院士作序,出版不到 2 年,已经印刷 3 次,销售 1 万余册。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