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疗?要命?要眼?早产儿用氧的纠结历史
要命还是要眼?这应该是一道不太难的选择题!病家要是以此与医院过不去,让我如何说您?
2000年,一对早产的双胞胎男婴,因吸氧中毒发生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家长以医院没有尽到责任为由将其告上法庭,并向医院索赔190万。医院则提出事发时没有国家标准出台。2004年4月,《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出台。但有了相关标准,并且严格按标准执行,就不会发生ROP吗?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2006年12月,早产儿发生呼吸窘迫,经过吸氧保住性命,3个月后被诊断为ROP,父母将原因归结为医院在诊疗过程中出现严重失职。并诉至法院索赔180万元。医院此前采取的操规范也与《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要求完全相符。院方强调,保命保脑还是保眼,医生面临的也是两难的选择。早产儿不用氧疗,病死率和脑瘫发生率升高。氧疗,ROP易发生。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围产医学也有了极大的发展,各种生命支持系统的改进,早产儿存活率不断升高。而伴随着早产儿存活率的不断提高,也随之出现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那就是用氧导致ROP的发生率上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80年代,在欧美国家的早产儿当中,ROP的发生率为10%~34%;台湾地区报道为19.79%;90年代初,我国大陆报道为20.3%.
早产儿吸氧之所以会发生ROP,主要是由于早产儿视网膜发育不成熟。人眼视网膜血管化开始于胚胎16周。视网膜血管从视盘向着锯齿缘方向发展,鼻侧血管在8个月时达锯齿缘,颞侧血管在10个月时达到锯齿缘。如果提前出生。视网膜的血管尚未达到锯齿缘,正在发育的血管对高氧极为敏感,高浓度氧可以引起不成熟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在无血管区发生缺血性视网膜病变。那么比吸氧是不是就不会发生ROP呢?答案是否定的。限制了氧的使用并不能完全阻止ROP的发生,并且还会增加早产儿的死亡率。氧仅仅是损伤发育中是视网膜的几个因素中的一个,而最基本的因素还是患儿早产或未成熟。
2004年中国消费者报刊登的《透视吸氧过渡导致早产儿失明》一文,深入分析了过度吸氧导致早产儿失明的原因。文中提到吸氧过渡导致早产儿失明是一个老课题下的新悲剧,其发生的原因是边缘学科发展的滞后。眼科大夫了解眼科疾病的知识,却很少接触早产儿。而儿科大夫却又不具备检查眼科疾病的能力。这就给ROP的筛查增加了难度,不能及时筛查ROP患儿,导致了治疗的延误,从而使致盲率增加。
我国在预防ROP方面也做了一些努力。2004年出台了《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对早产儿用氧提供了个参考标准。为了调查指南是否对早产儿用氧起到实际规范作用,2010年NICU早产儿用氧及ROP防治现状调查组对国内16家三甲医院NICU早产儿用氧及ROP筛查和治疗情况进行调查并进行汇总分析,调查得出的结论是,我国三甲医院NICU在早产儿用氧及ROP防治方面已取得相当成绩,绝大部分对指南执行情况较好,抽检未发现致盲病例,但部分医院仍存在用氧无告知、用氧指针执行不严、氧疗设施不齐、氧浓度监测不力、记录不详、筛查率和随访率低、治疗开展不普遍等问题。可见,从2004年《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出台至今,我国在早产儿用氧及ROP防治方面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也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并且这项调查是针对三甲医院,那么其它的医院做得如何,我们并不知晓。
2013年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卫生、新生儿、眼科等先关领域专家对2004年版防治指南进行了相应的修订,对ROP筛查的时间、用氧的标准值等都有详细的规定。但是指南只是一个标准,要避免用氧导致早产儿失明悲剧的发生有赖与医学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边缘学科的发展以及完善的筛查制度。此外,准确的监测早产儿的血氧饱和度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