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氧科室管理规则及治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发布时间:2001-11-12 20:33:41
作者:佚名
来源: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医学分会

一、人员职责

人员配备

舱型

医师

护士

技术人员

婴儿舱

专职或兼职1名

l一2名

兼职1名

单人、双人舱

专职1名

1—2名

专职或兼职1名

小型多人舱

专职1名

2—3名

专职1名

中型多人舱

专职2名

3—4名

专职l一2名

大型多人舱

专职3名

4—5名

专职2—3名

    注:设有病房、24小时值班制、附设实验室,以及拥有多种舱型的单位,可相应增加有关人员编制;兼职或专职人员须经专业培训,持有上岗证方可成为从业人员。

高压氧科主任职责

1.在院长的领导下,负责本科室的医疗、教学、科研、安全及行政管理工作,并做好医德医风教育。

2.制订科室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经常督促检查,按时总结汇报。

3.带领医护人员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研究分析疑难病例,组织抢救危重病人,提高医疗质量。

4.组织全科人员开展高压氧治疗的新业务、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科学研究,及时总结经验。

5.组织领导本科工作人员的业务学习和技术考核,提出升、调、奖、惩的意见,提高本科室人员的技术水平。

6.组织并担任临床教学,安排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工作,搞好传、帮、带。

7.经常督促本科室各项制度的落实和检查各项操作规程执行的情况,狠抓安全教育,严防差错事故。

8.组织、督促氧舱技术人员按国家对高压氧设备标准规定,对高压氧舱进行安全检查、保养和定期维修,以保证高压氧治疗安全进行。

高压氧科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下,负责一定范围的医疗、护理、教学、科研工作及行政管理工作。

2.负责本科室的门诊及院内外会诊工作,掌握高压氧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进行全面检诊和必要的辅助检查,认真书写病历,制订治疗方案,做好观察记录。

3.根据病情决定是否需要医务人员陪舱治疗,及时作出适当处理。每疗程结束后作出病情及疗效小结。

4.每次治疗前后均应巡视病人,注意病情变化。

5.坚守工作岗位,尤其有危重病人抢救时,不得擅离职守。

6.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及各项规章制度,杜绝差错事故。

7.参加科内的业务学习和专业培训工作,担任带教老师,指导进修、实习人员的训练学习。

8.负责对病人进行高压氧治疗知识的宣传和安全教育。

高压氧科护士长职责

1.在科主任和护理部领导下,负责本科室护理、操舱和部分行政管理工作。

2.负责护理人员和卫生员的分工派班,并督促检查完成情。

3.制订护理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经常督促检查,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和技术水平。

4.督促护理人员加强工作责任心,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严防差错事故。

5.做好卫生宣教和消毒隔离工作,防止舱内交叉感染。

6.负责科室物品和药物管理工作。

7.协助科主任组织和指导进修、实习人员学习,并担任带教工作。

8.开展护理科研,及时总结经验,积极撰写论文。

9.经常征求病人和家属的意见,定期召开座谈会,不断改善服务态度和科室工作。

高压氧科护士职责

1.在科主任和护士长领导下进行工作,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执行医嘱,按时完成治疗、护理工作。

2.认真做好进舱治疗的安全教育,严格检查进舱人员的安全措施;发放面罩并指导应用,详细介绍进舱须知。

3.负责氧舱操作,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治疗方案。

4.认真填写各项护理、治疗及操作记录。

5.参加教学和科研工作,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护理技术水平。

6.做好清洁卫生和消毒隔离工作。

高压氧科主任技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下,主要负责高压氧舱设备的管理工作。

2.熟悉各种仪器的原理、性能和使用方法,协助科主任制订技术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措施。

3.负责仪器的调试、鉴定、操作和维修保养,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

4.掌握监测仪器的准确性。掌握国家停用氧舱的标准及有关国家对法定计量仪器的规定。制订并实施氧舱的中修和大修工程。参与氧舱的年度安全检查和审核工作。

5.担任教学,指导和培养技师、技士解决疑难技术问题,担任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并负责其技术技能考核。

6.了解国内外专业技术信息,应用先进技术开展科研和新技术、新业务,总结经验,撰写论文。

氧舱技术员职责

1.根据本单位氧舱的结构和性能特点,制订安全操作、维修保养、定期检验和维修计划,保证设备安全运转。

2.熟悉设备的结构、性能和工作原理,负责设备的调试、操作、维修保养、定期校验工作。及时查找并消除隐患。

3.负责器材、物料、工具的采购、登记和保管。

4.负责设备的使用登记,定期统计上报。

5.建立和保管技术档案,内容包括:

(1)氧舱生产厂方必须提供的文件:

①文件清单;

②氧舱系统自检报告和产品合格证;

l产品使用、维修说明书;

④竣工图纸;

⑤所有配套压力容器质量证明书;

o重要外购件合格证及其使用说明书;

⑦各种难燃涂料、难燃材料的证明书(检验报告)。

(2)用户同意验收氧舱及文件的证明树料。

(3)售后服务制度及程序的文件。

(4)用户使用后应有的资料:

①贮气罐、油水分离器、空气过滤器定期检验的技术报告;

②氧舱使用管理登记本;

l氧舱维修保养记录;

m氧舱年检记录;

⑤氧舱中修、大修实施计划及总体调试试验报告。

操舱人员职责

1.高压氧操作人员必须经卫生部指定的机构进行严格的专业培训学习,并经考试取得合格证书后,方可上岗操作。

2.熟练掌握高压氧舱系统各主要设备和装置的结构性能及使用操作方法。

3.树立安全意识和责任感,熟悉高压氧对人体各系统的生理影响以及可能发生的副作用。

4.开舱前,认真检查各种设备、仪表、供氧系统,确保正常运转。

5.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坚守岗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不准聊天、看书报、听广播和看电视。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氧舱厅室及操纵台。

6.严格执行进舱须知各项要求。

7.严格执行治疗方案,不得擅自改动。

8.加减压过程中,应及时指导病人做耳咽管调压动作,防止各种气压伤,并认真观察和了解病情。

9.遇有病情变化和机械故障时,应立即报告,并协助妥善处理,以确保病人安全。

10.准确填写操舱记录。

11.治疗结束,进行舱内清扫工作,彻底通风、消毒,并保证各种设备仪器处于就绪状态,以供随时使用。

12.熟练掌握氧舱应急情况处理规则,并定期进行演练。

陪舱人员职责

1.对危重、昏迷及行动不便的病人必须进舱陪护。

2.入舱前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使病人明确治疗目的,消除紧张恐惧心理,按进舱须知要求入舱。

3.备好必需药品、用品、急救器材及仪器。

4.治疗过程中叮嘱并协助病人戴好面罩,指导病人按自然呼吸运动吸氧,避免过度深呼吸,经常检查面罩有无漏氧情况。

5.静脉输液宜用开放式输液瓶。如用密闭式输液,瓶内应插入长针头至液面以上,以保证气压平衡,防止液体外溢。

6.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注意血压、脉搏、呼吸、意识等变化,按医疗操作常规完成预定护理、治疗计划。如有特殊情况应及时报告。

7.加减压时注意输液滴管内液面升降情况,并调整至适当水平。

8.减压时应将病人身上的各种引流管开放。

9.气管插管的气囊于减压前应事先打开,以免减压时因气囊膨胀而压迫气管粘膜造成损伤。

10.减压时舱温下降,嘱病人穿盖好衣被,以免着凉。

11.作好护理、治疗记录。

12.病人出舱后应询问有无不适,及早发现并及时处理意外情况。

13.将所陪护的病人护送到病房,或通知主管医护人员接回。

从业人员卫生保障

1.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2.凡患有以下疾病者,一般不宜从事高压氧工作:

(1)减压病及其后遗症;

(2)自发性气胸、肺大泡、重度肺气肿;

(3)高血压病、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

(4)重度贫血、出血性疾病;

(5)化脓性中耳炎、耳咽管阻塞;

(6)氧中毒及氧敏感试验阳性。

3.加强体格锻炼,注意营养,增强体质。

4.初次进舱或脱离高气压环境超过三个月者,应先行加压锻炼(2—3ATA、30min),适应者方可从业。

5.为适应高气压环境和降低减压病发生率,最好每月进行加压锻炼。

6.执行陪舱任务者,进舱前充分休息、情绪饱满,并无明显不适。月经期、孕期、过度疲劳应暂不陪舱。

7.陪舱结束后,应就地休息观察半小时,如有不适,应及时检诊,及时处理。

8.如条件许可,陪舱人员出舱后应进行热水浴,进食热饮。

9.进舱频度每日不超过一次,如确有特殊情况需要,亦应相隔12小时以上再次进舱。

10.每次陪舱后,应予休息半天。

11.凡进入高气压特殊环境下工作者,应由有关部门发给进舱补助费。因救治需要而陪舱的相关科室医务人员,应由有关部门按入舱小时发给补助费。 

二、管理制度

总则

1.在院领导和医务部门直接领导下开展各项管理工作。

2.由院器材科或设备管理科负责氧舱设备安全管理和监督检查。

3.高压氧治疗场所,如治疗厅室、氧气间、机房等,需设消防器材,严禁吸烟。

4。设有消防安全员,定期检查各处消防器材和安全状况,及时消除隐患,确保氧舱各部安全。

5.爱护氧舱设备,不得随意搬动、拆卸或外借仪器设备。

6.保持氧舱厅室整洁安静,禁止无关人员入内,确保良好的工作环境。

7.非本科室人员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进入本科室参观。参观者必须有指定人员陪同,并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

进舱须知

1.病人和陪舱人员必须经高压氧科室医生检诊同意,并持卡登记后,方可进舱。遵守治疗时间,过时不候。

2.进舱前应排空大、小便,更衣换鞋,不得穿着化纤衣物进舱。

3.严禁带入火种及其他易燃易爆物品。

4.不得带入钢笔、手表、提包、BP机和移动电话等杂物。

5.在加减压过程中,不断做好耳咽管调压动作,如捏鼻子鼓气、吞咽、咀嚼等。如耳痛不能消除者,应立即报告操舱人员。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