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东西肚子疼?Nature发文:可能是肠胃局部过敏了
肠易激综合征(IBS)主要表现为腹痛及肠道活动规律改变,其标志性症状是异常疼痛信号或内脏过敏 (VHS)。据报道,全世界有多达20%的人在饭后出现胃肠道症状,如果能够干预这种反应,就可以极大提高这一人群的生活质量。
肠道内存在着粘膜免疫系统,其对病原体和无害共生菌以及食物抗原提供平衡反应,从而限制不必要的炎症及其引起的组织损伤。然而病毒和细菌感染会干扰对膳食抗原的耐受性,因此传染性肠胃炎是IBS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近来有研究人员提出:细菌感染导致的口服食物抗原耐受性破坏是食物诱导的VHS的基础。
近日,《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比利时鲁汶大学Guy E. Boeckxstaens课题组名为“local immune response to food antigens drives meal-induced abdominal pain”的研究,提出肠道对食物抗原产生的局部免疫反应导致了进餐后腹痛。
在小鼠中,肠道细菌感染后对食物抗原的口服耐受性可能会下降,这会导致食物诱发的疼痛,类似于人的肠易激综合症。研究人员令小鼠感染枸橼酸杆菌C. rodentium后使用卵清蛋白(OVA)灌胃刺激小鼠肠道,发现小鼠仅出现局部免疫反应,而未见全身免疫反应的表现。进一步研究表明:胃肠道细菌感染可以打破口服对食物抗原的耐受性,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并在再次接触抗原时产生异常疼痛信号。
感染后IBS的潜在机制可能与“低级别”炎症和肥大细胞激活增加有关。研究人员发现, B细胞和浆细胞局部产生的OVA特异性抗体使肥大细胞敏感,并随后介导再次暴露于OVA时肥大细胞的激活,促进了VHS的发生。肥大细胞介导的内脏疼痛信号的增加是由组胺1型受体(H1R)介导的,并且与香草酸瞬时受体亚型1(TRPV1)的敏化有关,H1R是组胺参与调节机体多种重要的生理病理功能的渠道,而TRPV1是在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的通道蛋白。
研究人员向12位IBS患者和8位健康志愿者的结肠粘膜中注入大豆、小麦、麸质和牛奶溶液。虽然参与者均不对这些膳食抗原过敏,但是IBS组的所有参与者均对至少一个食物抗原出现了粘膜反应,而只有两位健康志愿者出现单一阳性反应。进一步分析表明,食物抗原在IBS患者中引起肥大细胞激活,并可能是通过IgE介导的。不过,与食物过敏的根本区别是这些参与者仅在结肠组织中检测到OVA特异性IgE抗体,也就是说受试者仅出现了局部而非全身免疫应答。
总而言之,此研究表明IBS是由肥大细胞激活介导的饮食诱发的疾病。这一概念对于IBS和相关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阻断肥大细胞介质可能有效,而IgE介导的肥大细胞激活也可能是IBS患者的预后生物标志物以及治疗靶标,从而为肠易激综合征和相关的腹痛疾病的治疗创造了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