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完孩子,细胞衰老 11 年?生育对妈妈是福是祸
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和没有生育的女性相比,生过孩子的女性的遗传标记——端粒明显缩短,研究人员认为,这一变化意味着细胞加速衰老了 11 年。生孩子到底对妈妈的身体造成什么影响?对于好坏参半的研究结论,我们应如何看待?
孩子的出生当然会改变母亲的身心,对许多家庭来说也会带来不小的经济压力。可是你想过吗,成为母亲要付出的代价可能远不止这些,或许还要搭上你几年的青春、寿命和健康。
当一个女人怀孕时,她的身体会经历巨大的变化。她会变胖,她的代谢率激增,她的心率开始加速,她的子宫会变大压迫附近的器官和血管,她的雌激素和孕酮水平一直向上飙,飙到了她一个人时不可能达到的水平。虽然她的身体变大了,但她大脑里的灰质体积却减少了。
虽然所有这些变化都是为了新生命的出生做准备,但是其中的一些却会给母亲今后的人生带来问题。
就比如,能增加受孕几率的性激素同时也会增加乳腺癌的可能性。孕妇的体细胞会经历大量有丝分裂,这会给细胞带来损伤。
孕期和哺乳期较高的新陈代谢水平也会增加细胞的氧化压力,这会加速细胞的衰老。婴儿的骨头来自母亲体内的钙质,而体内新生的“异物”会迫使母体降低免疫水平,这让准妈妈更容易遭受感染。
怀孕给母亲的身体带来了那么多风波,难怪一些研究发现生育会降低预期寿命。2007 年的一项对美国犹他州在 19 世纪末的人口数据的统计发现,一个女人生的孩子越多,她的死亡风险越高。2006 年的一项对波兰乡村女性的研究也发现,生育的孩子的数量越多,女性的寿命越短。
而现在也有研究发现,生育和女性体细胞的衰老有关。
孩子越多,端粒越短?
最近发表在学术期刊《人类生殖》(Human Reproduction)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和没有生育的女性相比,生过孩子的女性的某个和衰老有关的遗传标记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意味着她们的细胞可能经历了加速衰老的过程。
参与了这项研究的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流行病学家 Anna Pollack 表示,“发现这样的惊人的结果我们也感觉很震惊。生孩子相当于让细胞经历了 11 年的加速衰老。”
这项研究调取了《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The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在 1999-2002 年间的数据。研究者接着分析了数据中包含的和染色体末端的一种遗传标记——端粒和生育的关系。
我们知道携带着遗传物质的染色体就像鞋带一样,在这个“鞋带”的末端的端粒相当于是保护鞋带不散开的塑料套子。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细胞不断分裂,端粒会越变越短。当端粒短到一定程度染色体就无法复制,同时细胞就会进入风烛残年。
也就是说,端粒相当于是细胞年龄的标志,更长的端粒意味着细胞更年轻更健康,更短的端粒往往和白头发、癌症、心脏病以及认知衰退有关。
生育过的妇女会不会本来就比那些没有生育的女性更老更不健康呢,会不会有别的因素能够解释她们更短的端粒呢?
研究人员发现,在排除掉年龄、种族、受教育程度、吸烟史等因素后,有生育史的妇女的端粒平均长度依然比从未生育的女性短 4.2%,相当于细胞加速衰老了 11 年。
此外,孩子越多的妇女的端粒越短。Pollack 表示,“我们发现,有 5 个及以上孩子的妇女的端粒比那些只有 1 - 4 个孩子的妇女短。”
不过也有科学家认为,11 年有点夸张了,生育造成的衰老年龄大概只有 3 年左右。
研究好坏参半,应如何解读?
然而,生育和衰老以及寿命的关系并不那么一目了然,同样也有一些研究发现了相反的结果。
比如 2015 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在 40 岁以后生育的妇女活过 100 岁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的 4 倍。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人类学家 Lorena Madrigal 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在收集分析了哥斯
达黎加 16 世纪 -20 世纪的人口数据后,Madrigal 发现,生育力越强的女性越长寿。
甚至还有人提出,生育或许有使女性返老还童的效果。
2010 年的一项研究发现,高龄怀孕小鼠的肝脏再生速率是没有怀孕的同龄小鼠的 2 倍。类似的,怀孕小鼠的受损神经元的再生能力也比没有怀孕的母鼠好。
这些好坏参半的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呢?
这个问题可以归结到“衰老”这个更宏大的课题之下。实际上生物学家一直都想搞明白,垂垂老矣的身体对整个种族来说有什么用,为什么自然选择会使人衰老?
上世纪 50 年代,1960 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彼得·梅达沃(Peter Medawar)提出,自然选择并不关心人过了育龄以后活成什么样,因为作为个体它传宗接代的使命已经完成。
1976 年,英国演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则提出了“自私的基因”理论。道金斯认为生存甚至都不是生物体本身的事,而是基因要担心和掌控的事情。
自私的基因为了保证自己的延续,实际上并不在乎承载它的“容器”的死活,只要基因能被成功复制下去就好了。因此,基因要让“容器”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开枝散叶,而完成这种任务之后“容器”会发生什么,是不是健康、是不是长寿,基因才不关心。
生物学家汤姆·柯克伍德(Thomas Kirkwood)在这些理论上进一步提出,为了生儿育女,细胞把一些宝贵的资源奉献了出来,并且同时降低了细胞修复的功能,这些为了下一代做出的牺牲最终导致衰老。
生育是一把双刃剑?
在 1957 年,美国生物学家乔治·威廉姆斯(George Williams)提出,在年轻时对生育有好处的基因变异会危害个体晚年的健康,这就叫拮抗多效性(antagonistic pleiotropy)理论。最近确实发现了相关证据。比如 p53 基因在生命的早期可以对抗癌症,但是到了老年则会加速衰老。
但在一片对生育导致衰老的悲观论调前,有人唱起了反调。
生物学家乔希·米特尔多夫(Josh Mitteldorf)认为,健康长寿的母亲才能照看好后代,因此“自私的基因”或许希望容器能够照顾好小容器,直到小容器也开始生育。而且相对于其他动物,人类女性在育龄结束后的长寿意味着她们可以做祖母 / 外祖母,承担起养育第三代的角色,这对她的后代的存活很有好处。
这种理论也有一些支持性的证据。去年一项对危地马拉妇女的研究发现,和后代存活率更低的妇女相比,孩子存活率越高的妇女的端粒越长。
不论如何,在实证层面没有发现生育增加或者减少女性寿命的压倒性证据,而理论界也是众说纷纭尚无定论。生育对女性生理的影响或许平衡了上面提到的各种因素。
一方面,生育要付出的代价或许会不可避免地加速母体细胞的衰老,但另一方面,保证后代活到育龄的进化压力也会青睐挣扎着活得更久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