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不胜防!审稿人窃取被拒论文擅自发表
天下文章一大抄,论文抄袭比比皆是,中外皆有。见过作者A抄袭作者B的,没见过审稿人抄袭原作者的。12月13日,美国期刊《内科学年鉴》(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同时刊出两篇文章,直指近期发生的恶性论文剽窃事件:抄袭并发表论文者竟是该刊的审稿人!其所抄内容正是之前被拒稿的稿件。原作者直言不讳地发表了至剽窃者的信函,期刊也发表社论表明了立场。
2015年6月,波士顿塔夫茨大学医学院(Tuft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医学博士Michael L. Dansinger和同事向《内科学年鉴》提交了题为“One-Year Effectiveness of the Atkins,Zone,Weight Watchers,and Ornish Diets for Increasing Large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Particle Levels:A Secondary Analysis of a Randomized Trial.”的论文。在经过了外部同行评议后,期刊编辑决定拒稿,并将决议于2015年7月反馈给作者。
2016年8月,Dansinger发现,今年2月23日发表在《EXCLI Journal》上的一篇文章几乎和他们此前递交给《内科学年鉴》的稿件如出一辙。他很快意识到,这很可能是《内科学年鉴》的审稿人剽窃了他们的稿件内容,擅自发表,于是他很快联系了期刊编辑。
经确认,《EXCLI Journal》上该文章的一名意大利作者确实曾为《内科学年鉴》审稿。《内科学年鉴》联系了其本人,他对此供认不讳。《EXCLI Journal》也同时获悉此事,于2016年9月将该论文撤稿。
按照通用的学术不端处理建议,《内科学年鉴》联系了涉事人在文章所列机构的领导。该机构承认知悉了此事,但并未就如何处理做进一步说明。
从《内科学年鉴》的社论来看,这一事件在多个层面暴露了严重的问题。
首先,负责同行评议的审稿人应确保稿件的机密性。在文章正式发布并可以作为信息源引用之前,他们应避免在审稿过程中获取稿件内容以供自己使用。
第二,该审稿人明目张胆地窃取了他人成果,并几乎原封不动地抄袭了文字、表格和图示。
第三,该审稿人编造了一组并不存在的欧洲病患,这是极为恶劣的行为,可能会导致其他人参考这些伪造数据并做出临床决定。
第四,这篇剽窃文章拥有多位共同作者。这些作者同样应当受到谴责。他们列上了自己的姓名,但显然没有做出任何科研贡献,甚至没有对该研究是否真实存在做过验证。
《内科学年鉴》编辑部对此也深感困扰,他们选择并信任的审稿人竟然会做出如此道德败坏之事。尽管以往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事件,但期刊对此事的态度还是非常明确。官方回应,希望这不仅能够让读者明白事件的严重性,同时以儆效尤,杜绝此类行为的发生。
与此同时,受害人Dansinger博士也以“Dear Plagiarist”(plagiarist:剽窃者)为抬头,写了一封富含激情的公开信,痛斥这样的学术不端。
他指出,从研究概念到初步分析发表历时5年。该研究项目需要大量工作:寻找研究小组、设计研究、集资、获取支持、研究参与者招募及创造材料、研究访问、编辑并分析数据、写初始报告……这项工作由美国政府和其所在机构资助。审稿人审查的二次分析,使用了同事们花费多年开发并验证的专门方法,相当于4000个小时的工作量。审稿人却将工作据为己有。
Dansinger博士说,你肯定知道,偷窃是不对的,尤其是在科学研究中。同行评议过程取决于审稿人的道德行为。医生和患者依靠过程的完整性。偷窃、学术造假、抄袭是不能容忍的,因为其有害且不道德。有这些行为的人,学术生涯会被毁:丧失声誉、丢掉职位、无法获得未来的研究资金……共同作者也可能受到影响。
Dansinger表示,很难理解抄袭者为何冒如此大的风险。毫无疑问,对方非常努力,成为了医生和科学家,已经发表了很多研究论文。这样做毫无道理。
Dansinger希望其未来不要偷窃他人的研究。他希望这一事件为科研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抄袭者将来为学术界带来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