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老想长生不老——自然的寿命应被给予更多尊重

发布时间:2016-10-27 15:34:12

近日,某科研团队在Nature上发文,利用人口学的数据证实了人类寿命的极限。(阅读  Nature:人类寿命极限是112)这一发现不仅是学术界的一大突破,也引起了许多人对于生命伦理学的反思和争论。这篇发表在Nature上的社论,即表达了对延长生命必会付出代价的担忧。以下是原文的编译。

 

人类的寿命限制应被尊重

为何动物都在特定的时候衰老和死亡?你的宠物仓鼠一般都熬不过它的第二个生日,即便它的机体还正直盛年或者刚好也没有被你的猫给吃掉。然而不管是仓鼠还是猫,它们寿命都是不能跟人类相比的。

 

本周的一项发表在Nature上的研究,利用人口统计学的数据解开了人类的寿命极限之谜,当然这份研究也是站在人类的价值观上进行的。就像另一篇文章指出的,这就像是赛跑,精英运动员或许能够在百米赛跑中将世界记录缩短几毫秒,但是永远不可能用5秒,或者是2秒跑完。简单来说,人类并不是以那样的设定而被创造出来的。千千万万种的与我们的基因,代谢,生育,发育相关的因素历经了几百万年的进化,注定了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过完他们的第120个生日。一名叫做Jeanne Calment的女士会因为她活到了122岁而被人们记住,就像博尔特在田径场上被人铭记一样。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jpg

生命极限长度单纯的只是年龄累计的一种测量方式,但是它与人类的平均期望寿命,也就是实际上一个人被预估还能活多久其实并没有多大关系。在大多数国家,平均期望寿命在最近的几个世纪都增加了,这并不是因为人类有了更长的寿命,而是主要因为感染性的疾病不再能够导致那么多的婴儿夭折了。贫困和战争是降低平均期望寿命的元凶,尽管法国的平均期望寿命在1900年时已经处于稳步上升的状态,但是二战使得这一数据呈现了剧烈的下降。

在二十世纪早起的英国,仍然有许多儿童因为感染性的疾病而死亡,而那些从事体力劳动的男性也会在他们退休不久后就去世。国家健康服务( 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是应对这一现象的政策,但在某些角度来说,它成为了它自身成功的受害者。人们开始比几十年前活得更久,最终因为不同的(也更昂贵的)疾病而离世。每个刚进医学院的学生都会受到这样的教导,“老年学远非是一门接近死亡的学科”。所以如果我们将我们的平均寿命的延长归因于公共健康,营养,卫生条件以及疫苗,那么当阿尔茨海默,癌症,帕金森综合症被攻克的时候,我们再去继续要求生命周期的延长,是否就不那么公平了呢?120岁的老人会成为常态吗?人口学的数据给出了否定的回答。人们开始活得越来越久,同时整个人群在老龄化,但是世纪老人的数量上升却很缓慢,甚至已经达到了峰值。

像科幻小说里写的那样的长生不老会实现吗?对永生的不灭渴求从远古时代开始就一直支配着人性,这些都在像圣经,吉尔伽美什传说一类的古代典籍中得到了证实。对死亡最冰冷的描述也许出自7世纪时比德所著的英国教会史(Ecclesiastical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eople)一书:人的生命所提供的欢愉,就像从温暖明亮的大厅中穿过的箭一样短暂,从一扇门中进来,从另一扇门出去,重新回归于漆黑的,风吹雨打的,充斥着恶魔的黑夜里,而我们对这样的黑夜一无所知。也许有一天技术手段会让我们突破身体的限制,但我们必须明白,单纯的延长寿命所获得的收益已经明显地下降了。

超越死亡的风险有两重。第一,我们也许会变得不是人类。毕竟,一个活了50岁的仓鼠是多么奇怪的存在。诸如这样的无意的后果在赫胥黎1939年出版的小说After Many A Summer得到了形象而可怕的描述,人类通过食用一种永生食谱而能够活几百年了,但是代价是重新变成了没有智慧的猿人。第二点风险是,生命也许并不会真的那么长——它只是自我觉得有那么长了。来源 Nature 538, 6  (06 October 2016)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