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感冒要多吃点,发烧要多饿会儿?

发布时间:2016-10-17 23:52:29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png

回想一下你上次感冒的时候以及生病的滋味是什么样的?对于很多人而言,对疾病的感觉就是一系列心理和行为的改变,包括疲惫、瞌睡、食欲改变、睡眠模式改变以及想要远离他人。当然并没有一种改变让人感觉如此美妙,但如果从疾病中恢复过来我们会神清气爽。

更有意思的是,一些感染所诱导的行为改变被统称为“疾病行为”,其发生于很多动物中,从我们的宠物狗、宠物猫到后花园蠕虫都会发生这种行为,因为如此多的动物在感染期间都会表现出疾病行为改变的症状,因此科学家们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研究发现,这些行为实际上能够保护我们免于感染。

在耶鲁大学的免疫生物学实验室中,研究者们非常感兴趣对疾病行为进行研究,而且他们最近也将目光转移到研究感染期间食欲为何会发生缺失,如果所有的疾病行为能够帮助我们免于感染的话,那么为何又会发生食欲不振呢?一种常见的理论认为,尽管我们会让自己挨饿,相比我们自身而言,饥饿对于病毒或细菌更具杀伤力,一些科学研究就支持了这种说法,但很多研究却对此予以否认。因此最近研究人员计划重新开始研究为何我们在患病期间会出现食欲不振的现象?

 

机体感染时为何会导致食欲不振?

当我们生病时,不管是在家还是医院我们是否有食欲的问题都会被经常讨论到,当然了,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小秘方来解决家庭成员感染期间食欲不振的问题。有些人认为,不管想不想吃都要吃点,保持营养充足,而有些则相信一句老话,“感冒多吃点,发烧多饿会”,但很少有人建议,根据患者个体的食欲来决定他/她的食物摄入量,因此确定最佳的方法或者因素或可帮助人们从轻度感染过程中恢复过来。

此外,更重要的是,理解感染期间机体食欲改变的原因或将帮助改善危重病人的生存状况,危重病人通常并不能自主饮食,因此医生就需要在其患病期间对其进行喂食。但是多少食物才是最合适的量?哪种食物对患者最好?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值得医生们不断去探索和研究,当然医生们也进行了许多临床试验来检测不同的喂食体系,但如今并没有定论。

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食欲在机体感染过程中扮演的角色,那么我们或许就能够为居家或者住院患者提供更加理性的护理方案了。

 

我们生病时食欲不振是件好事儿嘛?

和人类一样,当被感染时,实验室的小鼠也会失去食欲,当利用单增李斯特氏菌感染并且喂食小鼠时,小鼠就会发生频繁死亡;然而,当用流感病毒感染并且喂食小鼠时,相比未喂食的小鼠而言,前者会活的更好,因此上述两种情况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更有意思的是,当研究者利用细胞细胞壁的组分来取代活细菌或者利用合成性病毒组分取代活体病毒的话,他们仍然能够发现相同的效应,而这些组分均能够在病毒和细菌的细胞中分别找到,这就表明,研究者所观察到的喂食产生的反向效应或许能够延伸到许多细菌和病毒中。

研究者还发现,食物中的葡萄糖主要负责喂食效应,而且当研究者通过2-脱氧葡萄糖或D-甘露庚酮糖阻断细胞利用葡萄糖的能力时,这些效应就会被逆转。

为何饮食在影响细菌和病毒感染上会表现出不同的机制?

在感染中幸存是一项由很多因子所参与的非常复杂的过程,在感染期间,有两件事情会引发机体损伤,第一件就是微生物对机体的直接损伤,另一件就是免疫反应所诱发的间接损伤。免疫系统早期的防御机制是相对非特异性的,其被认为是“手榴弹”而并非“狙击步枪”,正因为如此,免疫系统就会损伤机体的其它部分从而来有效清除感染,为了抵御这种作用,机体中的组织就会产生一种机制来解毒或者抵御毒性因子从而帮助免疫系统清除外来入侵者,而组织所具有的这种能力就被称之为“组织的耐受性”。

最近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发现,组织对细菌和病毒感染的耐受性或许需要不同的代谢能源,酮体作为机体长时间禁食过程中肝脏所制造的能源,其能够帮助抵御来自抗菌免疫反应所引发的间接伤害。相比而言,当我们进食时机体中含量丰富的葡萄糖或许就能够帮助机体抵御抗病毒免疫反应中产生的间接损伤。

 

这对人类而言意味着什么?

从本质上来讲小鼠不同于人类,在小鼠模型中进行的许多潜在的疗法都不能应用到人类机体中,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概念就需要被在人类机体中多次研究证实。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在疾病期间机体对食物的选择,截止到目前为止,营养选择,尤其是危重病人而言,实际上是任意选择的,而且很多人都是基于患者器官衰竭的类型来进行选择的。

研究者指出,可能更重要的就是为疾病危重病人进行营养的选择依赖于患者所感染的疾病,对于不太严重的感染而言,我们想要吃的东西或许机体就会以自己的方式来帮助我们选择,从而来更好地应对感染。这或许也就是我们的经常说的“感冒多吃点,发烧多饿会”的意思了,或许奶奶早都知道,不同的感染需要不同类型的营养来帮助我们早期恢复,又或者是她们知道如果我们出现了特定方式的行为的话,蜂蜜茶或许对我们是最好的,或者鸡汤;研究者希望随着后期研究工作的深入,他们能够更多地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人类机体中。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