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罪魁祸首?-假的仅仅是论文吗?
一个没有思路的大脑,在评定职称的时候需要科学实验论文怎么办呢?
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回应撤回64篇论文
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于8月18日撤回旗下10本学术周刊上发表的64篇论文,原因是同行评议过程造假。大多数涉事论文的作者来自中国。
科技日报记者8月20日就此事向施普林格集团发去电子邮件,并得到了施普林格医学及生物医学出版执行副总裁威廉·柯蒂斯(William Curtis)的回复。
科技日报:你们对刊发的论文做了哪些审核?
柯蒂斯:论文首先由总编、编辑委员会进行初审,以确认每篇论文都在期刊发表范围之内,并读来具有坚实的科学性。然后,论文交由两名或两名以上有资格的科学同行进行评审。有时,还使用CrossCheck/iThenticate软件来确认文章的独创性(即:不存在剽窃的情况)。根据同行评议报告,总编和编辑委员会做出下面的决定:接收、修改后接收、修改后再投稿、拒稿。同行评议是原稿在接收之前的科学审核过程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同行评审人对投稿进行评估,以确保其符合适当的标准。
科技日报:同行评议制度允许投稿者推荐专家,而这次被撤销的论文恰恰是因为有作者或第三方机构提供知名专家名字,但捏造电子邮件地址,并用伪造的邮箱,给出利于论文获得期刊采用的正面评价,这是否意味着程序上存在漏洞?
柯蒂斯:同行评议制度本身不存在漏洞。同行评议过程是以信任为基础,只不过有时遗憾地被人操纵了。我们必须依靠具有科研诚信的人来使之发挥作用。我们的工作就是在这一信任遭到破坏时,以一种透明的方式对文献进行更正。工作流程在必要时可以进行改进。
科技日报:你们是否有专家库以及审核体系去鉴定来稿?
柯蒂斯:是的,所有期刊都有一个完善的专家库,储备了可资信赖的评审人。而且,往往有必要对之加以增补,补充新的评审人。许多期刊都会选择作者建议的合适的评审人(这些人往往是已纳入专家库的人选或是主编认识的专家)。在很多情况下,期刊会要求作者建议具有独立性和客观的审稿人选。但最终是由期刊编辑来决定是否使用这些评审人,因为这涉及工作量、专家有其他评审任务以及是否有时间参加评审等因素。
科技日报:你们如何审核专家的资质?
柯蒂斯:通常,总编会认识这些专家,具体的渠道包括:他们发表的论文、出席会议、参加期刊编委会、担任科研拨款机构的评审人等活动。总编往往还会查询PubMed数据库,以确认新的评审人在该领域发表过文章,并且是发表在知名、有信誉的期刊上。习惯上,期刊会优先使用可靠的人选。如有其他的建议人选时,则要通过查询大学网站审核其资质,并通过数据库审核其过去发表的文章。
科技日报:第三方机构是如何代替作者与刊物接洽的?在造假中以什么身份出现?
柯蒂斯:总是由通讯作者负责提交原稿,以及文章所包含的信息。调查这个过程具体是如何被操纵的,这超出了出版商的职权范围。但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有时论文是第三方机构提交的,因为回复我们的几个作者证实了这一情况。
导语:继BMC撤销41篇中国医学论文后,国际最大学术期刊出版集团Springer通知撤销的63篇的论文竟然全部是来自中国,涉及的单位和个人与所在单位的学术平台和学术风气不无关系,不排除恶意造假行为!
8月18日,国际最大学术期刊出版集团Springer因伪同行评审通知撤销旗下杂志共63篇论文的消息在学术界引发轩然大波。《医学界》就此进行调查后发现,涉事论文全部来自中国,而且全是医学相关论文,其中的13篇已经被撤销。
何为“伪同行评审”?
本次事件中被撤销的论文的撤销理由都是“伪同行评审”(Fake Peer Review)。“同行评审”制度是许多国家学术期刊评判投送的学术论文质量的依据,是刊发学术论文的重要一环,是为了保证研究结果足够真实、有分量。因伪同行评审而撤稿的论文主要是被杂志编辑怀疑并发现一些审稿专家的详细联系地址有不正常的现象。“这种造假行为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论文作者提前让朋友们提供正面评价;精心设计同行评审圈,圈子里的评审人互相评审各自的论文;模仿真实的评审人,甚至是捏造完全不存在的评审人。”BMC副总编Jigisha Patel曾经说道。
出版道德委员会(COPE)当初提出“建议审稿人”的模式旨在协助杂志编辑寻找审稿人困难的问题,但是当意识到这个模式被恶意利用并在全球学术界引发不良影响后,COPE建议出版公司迅速并谨慎处理这类问题。因为“伪同行评审”或许是有第三方机构参与造假,也或者利用ScholarOne系统自动处理的巨大漏洞造假,因此现在BMC、Plos等出版公司已经停止了作者建议审稿人这一模式。
涉及医院机构和大学
虽然说涉案论文只占中国投稿论文中的极小部分(0.05%),虽然这些论文的研究结果可能并未造假,但在同行评审过程中造假使得这些论文在科学诚信上已无法保证。这在中国医学生物学术界还是刻下了无法磨灭的伤痕,令人痛心。
涉及期刊 | 篇数 |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 | 28 |
Tumor Biology | 17 |
Molecule Neurobiology | 6 |
Neurological Sciences | 3 |
Lung | 3 |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chemistry | 2 |
Journal of Cancer Reaserch and Clinical Oncology | 1 |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Oncology | 1 |
Cytotechnology | 1 |
Journal of Applied Genetics | 1 |
部分涉及论文被通知撤回通讯作者单位 | 篇数 |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 7 |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 7 |
辽宁省肿瘤医院 | 1 |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1 |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 1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2 |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1 |
上海市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 | 2 |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 | 1 |
黑龙江省医院 | 2 |
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 | 1 |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 2 |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2 |
上海交通大学 | 2 |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 1 |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 2 |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 1 |
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 | 2 |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 1 |
燕山大学 | 1 |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 1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1 |
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 1 |
大连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 1 |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1 |
烟台烟台山医院 | 1 |
德州学院 | 1 |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 | 1 |
成都军区总医院 | 1 |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 | 1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1 |
泰山医学院 | 1 |
中国医科大学医院 | 1 |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 1 |
上海市浦东医院 | 1 |
福建省立医院 | 1 |
济南军区总医院 | 1 |
上海浦东新区周浦医院 | 1 |
浙江大学 | 1 |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 | 1 |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 1 |
哈尔滨医科大学 | 1 |
专家热议中国学者论文再遭国际期刊撤回
8月18日,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撤回旗下10本学术周刊上发表的64篇论文,论文撤回事件由同行评议过程造假而起,且大多数涉事论文的作者来自中国。
有报道称,施普林格出版集团的期刊编辑最先发现一些论文的评议人电子邮件地址的真实性存在问题,随后展开的内部调查发现了伪造的同行评议报告。而一直以来,包括施普林格在内的许多出版机构都允许论文作者在递交相关材料的过程中向期刊编辑推荐同行评议的人选。同行评议是学术刊物普遍采用的一种论文评审制度。一般由刊物编辑邀请论文所涉领域的学者,评价论文质量,主编参考评议结果决定是否刊发。
“据我所知,国内学术期刊大多数采用的也是同行评议制度,但按照规定是不可以让作者提供评议专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杂志副主编郑红亮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论文作者可以提供需要回避的专家名单以供编辑参考,但还没有听过反过来由作者提供评议专家的范例。
“对于具备评议资质的专家信息,期刊要有所掌握。”郑红亮表示,《经济研究》在审查学术论文的时候采用的是同行专家匿名评审的机制。但他同时表示,各个学科情况不同,文、史、哲类的论文就不一定需要匿名评审,但涉及到核心技术和观点的专业性强的文章,则必须采取匿名评审的机制。
《推进技术》是航空航天动力装置领域的核心期刊,被国内外多家权威数据库收录。其主编郑日恒在谈到预防科技论文作假时表示:“《推进技术》通过与中国知网深度合作,采用了国际上领先的‘不端文献检测系统’进行初审查重操作,对于超出引用率、涉嫌抄袭的文章坚决退稿。通过初审的稿件,会从由国内多家知名院校、著名专家组成的论文审核组中,选择两位对口专家对文章进行双向盲评,盲评意见较差的稿件会被退稿;对于出现分歧的稿件,再追加第三人评审。”
经过两轮筛选后的稿件,《推进技术》将与作者签署《论文审查表》,从保密审查、禁止一稿多投、单作者或多作者签字确认等环节对该文章进行终审。“通过以上流程,涉嫌作假或企图浑水摸鱼的科技论文就会被剔除出去,真正的科技论文得以发表。”郑日恒说。
来自北京科技大学的一位青年教师对于在行业内完全杜绝论文学术造假并不持乐观态度。“有些学校要求老师每年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几篇论文,就拿我自己要发表的论文来说,很多期刊的主编我都认识,即使送外审,我大体也能猜出会送到谁那里,这个圈子就这么小。”但他同时也表示,国外核心期刊如果想彻底杜绝同行评议环节的造假也不是不可能,“他们可以外审送到其他城市或者国家真正做到匿名”。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的武夷山研究员是第二次听到类似的不端事件——几年前一位台湾学者曾被揭出类似行为。他认为还不能说这种作弊行为是普遍现象。
武夷山说,编辑要求作者提供同行评议者的做法,是合理的;因为隔行如隔山,科学方向如此细分,编辑不可能清楚每篇论文的合适的评议者,但作者肯定知道。
武夷山认为,科学发达的社会普遍诚信,因此这办法是有效的。既然碰到有人钻空子,今后会有一些甄别的办法。
“但是,编辑必须相信大多数作者是诚实的。否则编辑工作不可能进行。”武夷山举例说:国内期刊编辑知道有些论文是“枪手”写的,要甄别这种论文只需打电话给作者——假作者不熟悉文章细节。但编辑没精力一篇篇筛查。最终只能是按照文章水平决定刊登与否。
武夷山说,如果因为此次事件,完全否定作者提供同行评议者的办法,那就是反应过度了。
同行评议不应成学术造假温床
造假事件给我们更大的警示,则是中国学者在学术国际化程度上,无论是学术的规范性,还是创新性,甚至道德自律,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近日,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宣布,撤回集团旗下10本学术周刊上发表的64篇科研论文。这是继数月前英国BMC出版社撤回43篇学术论文后又一次学术造假事件,缘由都是同行评议过程存在造假现象。被学术出版界视为衡量论文质量重要标准的同行评议机制,成为学术造假一个“痛点”。
从媒体揭露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期刊请作者推荐同行专家,因人情关系放宽了录用标准,以次充好,影响了学术论文的质量;二是某些服务于学术发表的第三方机构的介入,通过上报同行专家名单,进而伪造邮箱地址和评审结果等,成为学术造假的重要推手。由此可见,同行评议作为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的重要参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笔者以为,这种挑战,并非是同行评议本身的问题,同行评议也不应成为学术造假的替罪羊。毋庸置疑,同行评议制度从17世纪中叶诞生至今,已是学术发表的重要依据,甚至是唯一标准,高水平的同行评议也成为了学术研究科学性和期刊质量的重要保障。很难想象脱离了同行评议的学术,会是怎样的学术生态。显然,学术期刊编辑限于精力和专业能力,很难承担甄别论文优劣的责任,相关行政管理人员大都更是门外汉。相形之下,同行评议的专家,大都是各自研究领域的佼佼者,能够很好地起到学术“守门人”的作用。毫无疑问,同行评议作为期刊发展的基石,应是国际学术界的共识。
可以说,同行评议的制度安排本身没有问题,它经受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但近年来同行评议机制的“漏洞”仍然应该引起我们的警醒。首先是同行评议专家的资质问题,其次是谁负责邀请的问题,再其次是同行评议之后谁来监督的问题。同行评议专家资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既需有专业的水准,也要有人品的考量。至于谁负责邀请的问题,显然期刊遴选要好于作者推荐。而关键点在于监督的问题,或者说在于事发之后的问责机制。从报道的情况来看,主要是后面两个问题。笔者以为,监督或问责层面的缺失,是其根本性的原因。如第三方机构参与造假,并不是同行评议的问题,而是社会机构因谋取私利打着专家的名头赚钱,而杂志编辑和专家可能并不知情。
解决这一问题,除了社会的正面引导、学者专家的道德自律外,学术期刊还可以通过建立更多防范机制,比如盲审、多审等,虽然会加大审稿的成本和周期,但是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漏洞”所带来的学术造假风险。当然,如果涉及学术造假,学术圈和司法部门要进行必要的介入,对于不端或者违法行为,应该予以必要的追责。在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高昂的问责代价,比如解雇、追回科研经费、媒体曝光等,使得学术圈的人越来越不敢涉足学术造假的“雷区”,成了保证同行评议严肃性和公正性的重要外部力量。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在这次被撤回的论文中,来自中国学者的占了相当部分,这必须引起我们警醒。由于表述语言和学术范式的差异,不一定全是有意造假的问题,但也不排除部分学者参与了投机。以笔者看来,造假事件给我们更大的警示,则是中国学者在学术国际化程度上,无论是学术的规范性,还是创新性,甚至道德自律,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