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也吃个人吧?——对抗痴呆,科学家向食人族“取经”

发布时间:2015-07-05 14:07:15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png

在东南亚密林深处,一个曾经的食人族部落演化出了抵御早老性痴呆症的基因。无论对医学家还是神经科学家来说,这一发现都意味着,更多同类疾病的治疗有了希望。

在所有针对早老性痴呆症的策略中,“同类相食”听起来似乎最为荒诞无稽。然而,英国著名学术期刊《自然》近日载文指出,在考察东南亚土著部落的过程中,人类学家和病理学家发现,这些曾被外界称作“食人生番”的原住民,拥有对抗致命神经性疾病的抗体。

这不仅让全世界的神经科医师为之一振,也给达尔文进化论提供了鲜活的证据。

人类自诞生以来,已通过自然选择具备了抵御多种疾病的能力。从进化论角度看,巴布亚新几内亚的Fore族土著,率先演化出对抗库鲁病(新几内亚震颤病)的基因,完全合乎情理。让这个例子变得有趣的是,至少在上世纪50年代之前,这个居住在原始森林深处的部落,依然保持着吃掉去世同伴的脑髓的习惯—这属于宗教仪式范畴。

库鲁症是一种由感染性蛋白质引发的神经系统病变,健康的成年人也可能罹患,严重时有生命危险。虽然引起感染性蛋白质疾病的原因很多,但库鲁症在东南亚原住民间最为多见,科学家们认定,这与土著们的“食人”习俗有千丝万缕的关联,一度将其视为反面教材。

那么,是否可以说,生活在所谓文明世界的人们就高枕无忧了呢?并非如此。在欧美,虽然很少有库鲁症的报告,与之近似的克鲁兹弗德-雅克病(CJD)却相当常见。从病理学上看,这两种外源性神经系统病变,都和特定蛋白质的异常积累有关。在更宽泛的意义上,至今仍然让畜牧业避之不及的疯牛病,以及偶蹄类动物的瘙痒症,都有相似的成因。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约有百万分之一的人患有CJD,发病的平均年龄为57~62岁。作为一种“不定时”的疾病,病人无从知道自己患病的风险高低,病情发作往往与偶发事件有关,包括用药错误、器官移植、手术器械受污染等。对CJD来说,常规的保护措施是不够的,比如,手术室在接待过此类患者后,必须采用特殊手段消毒,才能杜绝交叉感染。

那些在不知不觉中接触了致病蛋白质的人,又能采取什么补救措施?目前的答案是“无解”。CJD的潜伏期可能长达30年,但另一方面,死神往往会在病发后半年内光临。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原住民曾饱受库鲁症之苦,但现在,当研究者将目光转向那些曾有同类相食的举动却生存至今的个体,他们发现,这部分人的体内普遍存在一个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DNA片段。将相同的基因片段植入老鼠体内后,更惊人的情况出现了:这些老鼠不仅不会患上库鲁症,而且对所有CJD类疾病都免疫;简而言之,土著们在长期接触致病蛋白质的过程中,逐渐演化出了专门抵御相关神经性病变的抗体。

令研究者格外兴奋的是,就致病机理来说,帕金森氏症和阿尔兹海默症具有同CJD类似的逻辑;从东南亚土著身上学到的东西,必定对其他早老性痴呆症患者的诊疗有所助益。

主持这项研究的伦敦大学教授伊曼纽尔·阿桑特表示,将其称为“突破”也许还为时尚早,但这项发现一定会更有效地帮助人们了解感染性蛋白质疾病、相应的免疫机制和疗法,乃至家族性神经性病变的成因,“新的研究,无疑让我们离最终攻克难关更近一步”。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条)